張小蘭 甄運寰
(1貴州醫科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00 )
(2貴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貴州 貴陽 550000 )
結直腸癌是一種惡性腫瘤,對患者的生命健康有嚴重的影響,尤其是對于歐美發達國家,發病率已經居第三位[1]。近年來,隨著我國外科技術的不斷發展,結直腸癌治療方法得到不斷提高,患者死亡率有所降低。臨床研究表明:結直腸癌如果發生淋巴結轉移會對患者的預后產生影響,淋巴結轉移的個數亦可判斷臨床分期、也可以根據相關指標來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2]。因此,本文將以LNM為起點。
國外學者進行了一次實驗,實驗中依據患者的預后情況將其分為微轉移以及孤立性腫瘤細胞兩大類。孤立性腫瘤是指腫瘤細胞群<0.2mm,而微轉移類多指0.2mm<d<2mm。但是,臨床上不同檢驗方法存在明顯的差異性,且難以準確的區分孤立性細胞與微轉移情況。LNM是指通過常規的組織水平淋巴結的切片難以發現低于直徑<2mm的單個轉移瘤細胞或者瘤轉移灶[3]。
目前,對于LNM的檢測臨床上的方法相對較多,不同方法各有優缺點,均能完成結直腸癌LNM檢測。(1)免疫學檢測,常用的抗原有CK和CEA。CK20在腫瘤惡變、轉移與細胞化生中均呈陽性表達;國內學者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CEA水平。由此看出:免疫組織化學法用于LNM中使用相對較多[4];國外學者采用CK和CEA兩種抗原進行檢測。但是,該方法亦存在諸多局限性,如:能否推斷預后存在爭議、操作標準化問題、抗體的選擇與標本代表性問題等,均需要進一步分析與研究。(2)放射性免疫分析。是利用放射性離子的高放射性顯示轉移灶,是臨床上前哨淋巴結定位中常用的方法。國外學者利用放射性免疫分析完成肺腫瘤細胞104個,結果表明:利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用于LNM檢測中具有較高的敏感性、特異性。但是,該檢測方法成本相對較高,并且試劑半衰期相對較短,對患者的身體有一定的危害,并且不利于普查的開展。(3)流式細胞檢測技術。是利用腫瘤細胞和熒光染色標記物的單克隆抗體結合,利用流式細胞儀進行檢測。可以直接計數腫瘤細胞,從而將其進一步分離。(4)免疫學技術。(5)分子生物學技術。聚合酶鏈技術能得到很多片段對樣品進行定量、定性分析,能節約時間和費用。但是,該檢測方法容易產生假陰性及假陽性。
(1)能評估患者預后。結直腸癌LNM與患者與的關系尚存在明顯的爭議。多數學者研究表明:LNM不僅能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亦可影響器官的遠處轉移,能作為評估患者復發、遠期預后的重要因素。國內學者對結直腸癌患者50例作為對象,完成患者LNM水平檢測,結果表明:入組患者中28.0%發生LNM,且多數患者預后較差。(2)精確的實現TNM分期,能為患者診療提供依據和參考。國外學者研究表明:結直腸癌的患者再進行根治術治療之后復發率與轉移率達到30.0%~50.0%,5年死亡率超過30.0%。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淋巴結、血道發生微轉移,導致患者無法及時診斷、治療[5]。國內學者對結直腸癌患者70例作為對象,檢測淋巴結1120枚,結果表明:在24例患者之中發生轉移的淋巴結有130枚,并且其中有13例TNM的分期相對較高。所以,加強該類患者的LNM能對于實現腫瘤的分期意義重大,能為臨床診療提供依據和參考。(3)指導術后輔助下化療。目前,臨床上對于結直腸癌多以手術治療為主,但是多數患者術后復發率較高。為了鞏固手術效果,降低臨床死亡率,多數患者需要進行術后化療。加強結直腸癌患者LNM檢測能評估患者預后,指導術后輔助化療。
綜上所述,多數患者在癌癥發病的早期沒有典型的癥狀,難以發現,而確診疾病時往往已經發展到中期或者晚期了。因此,積極開展LNM檢測有助于實現腫瘤的精確分析,能準確評估患者預后,及時為制訂針對性的治療的方案。目前,當前臨床上對于結直腸癌LNM研究相對較少,其檢測技術、檢測方法尚需要進一步研究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