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繼紅 定西市食品檢驗檢測中心
伴隨著近幾年食品安全問題頻發,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民生領域重點關注的問題。目前,政府部門已將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作為重點工作內容。因大數據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新時期下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也開始向新發展方向,若將大數據技術引入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構建中,除可彌補食品安全監管不足外,也可對民眾食品安全、身體健康提供保障。
食品安全是一個復雜及長期的全球性問題,同國民安全密切相關,保障食品安全可為人民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因此,需對食品安全問題予以足夠關注。近幾年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均暴露出食品方面的監管漏洞,因預警機制欠缺及信息不對稱等現象的存在,致使人民的食品安全難以得到有效保障。而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將大數據技術引入食品安全領域,以彌補食品安全監管漏洞尤為必要。
食品安全中引入大數據對食品安全體系的構建具備重要意義。食品安全大數據是集計算機網絡、數據庫信息管理、統計分析及食品安全等為一體的工程,此工程較為復雜。伴隨著物、機、人三元融合進程的加快,消費方式、數據生產均發生了變化,傳統方式為:少數人生產數據,大部分人消費數據,現代模式為:全體人不僅生產數據,同時也為數據消費者。目前,云計算、物聯網、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已在各領域中得以廣泛應用,如以食品安全領域為例,借助物聯網的應用可對食品原料產地信息予以追溯,并實時追蹤,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管理主要涉及銷售、流通及生產等流程,該流程中將會產生大量數據,而借助大數據技術則可對流程中所產生的大量數據予以處理,產生人工難以達到的效能。借助大數據還可對數據價值展開深度挖掘,有助于發現數據間的邏輯關系,及時發現所存在的問題,提高風險決策精準性、有效性。因所處理數據種類較多,為滿足數據處理要求,除需保障數據處理量外,還應對數據予以規范、加工。因此,應構建國家級食品信息庫。借助標準參數的制定,對數據內容加以規范。目前大數據技術僅對標準化數據展開批量處理,因此,為保證數據處理的準確性,應在食品生產環節、流通環節等環節設定標準參數,對數據一致性予以保障。同時,還應對數據公開、數據交換、數據共享制定標準化流程,借助制度的執行,確保數據可高效、安全的共享,并可對數據信息庫數據的有效性、真實性予以保障。
大數據環境下,為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可構建綜合性信息操作平臺,為消費者、食品生產者、政府部門間的信息交流提供平臺,此平臺除可實現信息的實時發布外,也可及時收到食品安全的反饋信息,有利于食品安全風險的及時發現。信息共享是實現食品安全信息有效監控及信息權威發布的重要前提,可將不安全食品所造成的不良影響降至較低。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①為食品生產企業提供風險預警信息,幫助企業對經營內容、生產內容予以調整,以應對食品安全風險。②消費者可借助此平臺對食品安全信息予以全方位了解,保障消費者食品安全。此外,大數據環境下的食品安全監管具備針對性、定向性,即指可為特定人群排除干擾及虛假信息,提升食品安全監管效率。
大數據可實現消費者、社會組織、食品生產企業、政府部門幾者間的有效連接,針對構建互聯網力量、傳統媒體、社會組織及公眾等共同參與的食品安全監管機制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有助于多元治理模式的構建。此治理模式下,食品生產企業將向各參與方提供的食品安全信息納入企業責任體系中,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加注重自身社會責任的履行,尤其在食品安全信息公開方面。此外,企業還會同政府部門相配合,將互聯網作為主要傳播媒介,實現食品安全監管機制的建立,借此也可拓展消費者、政府及其他治理主體的有效溝通渠道。另一方面,政府部門需保證自身在食品安全監管機制中占據主導地位,以此為大數據環境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構建提供法律保障,對食品安全監管的屬性予以明確,即此行為并非商業行為,而是政府行為,此行為僅能由政府部門組織并實施,以保障此行為的公正性。除此之外,還應以移動客戶端、紙媒、電視及網絡等眾多渠道展開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提高民眾對食品安全風險的認知程度。
綜上所述,食品安全問題為民生領域重點關注的問題,保障食品安全對提高人民生活質量而言具備重要意義。本文即圍繞大數據環境下食品安全的監管展開分析,首先針對食品安全大數據予以概述,其次對大數據技術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應用提出建議,如構建國家級食品信息庫、建立多主體信息共享平臺、實現信息共享下的多元治理等,望以此為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提供一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