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明翔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食品安全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確保食品安全是政府部門當下必須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一方面能夠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另一方面也能夠樹立政府的公信力,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在現代社會,信息化技術發展迅速,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信息化時代的資源優勢,提高對食品安全的監管,確保流入市場的食品均處于安全界限內。本文從信息化背景下食品安全監管現狀入手,深入分析問題的根源并以此提出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的策略。
食品原材料問題是食品安全的主要問題,我國農產品生產存在著分布范圍廣、組織化程度較低、生產者素質有待提高等特點[1],農產品種植以個體戶為主,規模較小且分散,部分種植戶為了增加自身的收入,往往會使用過量的農藥以及化肥,導致農藥殘留。除此之外,我國的禽畜飼養規模大且不集中,給監管加大了難度。此外,禽畜飼養中大量使用激素以及藥物等現象也屢見不鮮[2]。農產品通過各種營銷途徑進入市場,導致農產品生產源頭追溯困難,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造成了影響。
現階段,我國政府職能部門依舊是食品安全監管的主體,市場尚未建立起食品消費維權的信息化渠道,導致消費者無法確切了解有關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當消費者面臨食品安全問題時,能夠維護權益的渠道較少,同時發起維權的道路也較繁瑣,無法利用信息化技術來保障自身的利益。同時監管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與信息交流渠道不暢,導致食品安全監管響應慢、處理不及時等監管質量問題。
當前我國的農產品安全標準尚不完善,主要體現在監測門類少,監管范圍不清晰,多部門制定的監管標準存在重復、甚至矛盾的現象,部分農產安全標準缺失,由于以上因素,導致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存在一定問題。
現階段我國對食品安全的評估工作還停留在人工瀏覽與統計階段,不僅浪費人力資源,效率也不高,因此,建立完備的食品安全監管綜合監測體系意義重大。食品安全監管綜合監測體系包括風險監測和評估系統、風險預警系統、應急指揮系統、移動執法監管系統以及質量信息追溯系統等[3],通過以上系統的建立,能夠有效促進食品安全評估的信息化,通過信息化監測體系的建立實現食品安全的風險控制。
政府相關部門針對目前我國常用的食品安全信息化技術的應用狀況制定出統一的技術規范,要求食品生產過程中的各個廠商要認真落實相關技術規范,促進我國食品安全信息的公開與透明,從而為建設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化平臺奠定基礎。
目前,食品安全信息化監管剛剛興起,食品安全信息化監管的實施對監管人員的信息化能力要求較高,加強對食品信息化監管人員的培訓對于食品安全信息化監管的實施意義重大。政府部門應定期組織對食品信息化監管人員的培訓,加強學分制度,制定合理考核手段,讓培訓效果落到實處,提升食品監管的工作質量和效率。
食品可追溯體系是指在食品產銷各個環節,利用信息化手段,使產銷信息能夠被追蹤和回溯,形成食品購銷的實時反饋機制。食品信息化安全可追溯體系包括對農產品生產進行遠程監控以及對食品產銷鏈信息進行追溯。利用衛星、遙感、電視監控等信息化手段對農產品的生產進行遠程監控,實現大面積、大數據的實時監控;同時,利用二維碼、食品包裝無損化標記等系統,實現對食品產銷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可追溯,從而保證食品安全。
綜上所述,確保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必然要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監管,食品安全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在信息化背景下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可以采取多種途徑,充分發揮信息化時代的資源優勢,不斷加大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力度,保障人們能夠吃到放心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