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雯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植保植檢站 210000)
劉 楊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種子管理站 210000)
劉若瑜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農業局 210000)
南京市江寧區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重要的農業區域,現有耕地面積54 226.67 hm2、涉農街道10個,全區常年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40 000 hm2以上,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9 666.67 hm2以上。智慧農業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江寧區積極整合人才、技術、資金等多方資源,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數據化、信息服務在線化,努力將江寧區打造成“全省領先、全國一流”的智慧農業發展示范區。為持續推進江寧區智慧農業的發展,筆者在總結江寧區智慧農業的發展現狀,采取的工作舉措的基礎上,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依此提出相關發展建議。
截至目前,江寧區智能化設施種養殖面積達1 049.41 hm2,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程度達60.5%。同時,涌現出一批智慧農業示范園,如在江寧區內的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湖熟農業園與江蘇省農科院合作,引入了國際CAC安全標準稻米生產技術體系控制項目和省級現代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示范項目,湖熟農業園也被評為省級智能農業示范園區;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大生農業和南京龍淵建成了省級智能農業示范單位,實現了農業生產自動化、智能化。此外,農業智能化發展使農業生產勞工成本下降30%,化肥等投入品使用量減少10%,單位面積產出率增加10%,生產效益提高10%,且實現了對作物生長全過程中關鍵環節的控制,使農產品產量和品質更加穩定[1]。
主要包括:(1)先后出臺《南京市江寧區“十三五”智慧農業發展規劃》《江寧區智慧農業項目申報指南》等政策。(2)年均配套省市項目資金約800萬元。(3)以建設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示范點為抓手,積極組織符合條件的農業園區、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申報農業物聯網項目。據統計,2018年,江寧區獲批市級智能農業項目5個、電商補助項目1個,項目資金約275萬元,居全市之首;落實區級項目補助資金共700萬元;農業電商銷售額達15.1億元。
將3S、傳感、數據傳輸、智能控制等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各方面;采取水肥一體的架式種植模式,配套智能種植氣象站、地源熱泵系統、太陽能發電系統、雨水回收系統、水肥一體化系統、物聯網可追溯系統等設施;采用荷蘭最先進的自動化種植機器人和物聯網系統(龍頭企業大生農業),并對系統加以國產化研究;在淳化周子的水稻智能工廠化育秧中心示范推廣硬地塑料微噴灌育秧技術,該技術能實現保溫、保肥、保水,極大程度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2018年,江寧區完成了徐家院農業電商服務平臺、石塘村農業電商服務平臺的建設項目;完成了江寧街道牌坊社區等7個為農信息服務項目;完成了農業部信息進村入戶示范縣建設,建立了益農信息社區級運營管理中心,建設了20個益農信息社示范社;配置了無人機、平板電腦等先進的信息采集、服務設備,進一步提升了農業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依托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邀請相關院校教授和物聯網技術、軟件開發、系統集成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開展技術培訓;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園區、農業企業、農業物聯網企業等參加南京智慧農業展、全國“互聯網+”現代農業新技術和新農民創業創新博覽會、江蘇農業科技大會等活動;依據信息共享和數據互通的原則,整合物聯網技術應用示范基地和各相關種植(養殖)應用單位的監測數據,對接南京市智慧農業中心,進一步提高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水平。
江寧區的農業物聯網應用點基本集中在農業園區及部分農業龍頭企業,在小規模經營主體和普通農戶的農業生產中應用較少。分析原因,智慧農業項目體量大、投入高,若無政策和資金引導,一個項目的資金投入在30萬元左右,且短時間內無法獲得顯著產出,一般農戶和普通新型經營主體較難有相應的資金支撐。
目前在江寧區,智慧農業發展所需的連棟溫室、玻璃溫室等基礎設施的數量和水平仍然不足。同時,農業大數據的采集和應用較零散,且專業化水平較低,目前應用于采集的傳感器的采集范圍不能完全滿足農業生產所需。此外,區級遠程農業指揮調度、安全監管等系統有待進一步向生產一線開發延伸。
與傳統農業不同,智慧農業對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技術水平有較高的要求,亟需一大批掌握信息技術的知識性農業技術人才和農民隊伍。然而,目前江寧區農業從業人員的年齡基本上在40歲以上,科技文化素質、創新意識和推廣應用能力均不強,較難適應智慧農業的發展需求。
目前,江寧區尚缺乏統一的智慧農業行業規范和技術標準,對設備采購、技術維護所提供的專業性、統一性的指導不足。同時,在智慧農業項目建設中,施工單位開發的管理系統多樣,易造成物聯網數據采集、傳輸、處理等的不兼容,無法進行數據的有效整合,且易導致建設和維護成本高,浪費資源和資金。
要加強政策引導和標準化建設,具體措施為:強化對智慧農業發展的整體規劃,建立相應的行業規范和技術標準;豐富和細化推動智慧農業發展的各種鼓勵性政策,并設置專項資金用于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的升級;發揮農業園區、農業龍頭企業的示范帶頭作用,帶動小農戶共同發展智慧農業,提升智慧農業的應用范圍和水平[2]。
加大對智慧農業所需的設施大棚、無線傳感器、無線基站和傳輸設備等硬件設備和相關軟件的投入,真正把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同時,完善區級智慧農業平臺、街道農技推廣服務大廳和社區農業綜合服務示范站建設,帶動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提檔升級,為智慧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載體平臺[2-3]。
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農村遠程教育平臺、科技入戶指導等,豐富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提高培訓效率和培訓質量,提升農業信息技術的普及率;另一方面,立足科教資源優勢,聯動由南農大、省農科院、省林科院等20家單位組成的南京首家區級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等平臺,開展智慧農業專業化教育服務,助力智慧農業向更深層次發展[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