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霞 李美珺 趙 彧(上海市閔行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 201101)
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海市閔行區根據地方特色,堅持“明確短板、發揮優勢、突出功能、打造特色”的農業布局思路(即明確閔行區在農業土地、環境、人才等方面的短板,充分發揮農業區位、科技、政策等方面的優勢,突出農業生產、生態、生活功能,打造具有閔行特色的綠色農業、品牌農業、服務農業、智慧農業),形成了浦江郊野公園、浦江育種基地、馬橋優質稻米、華漕精品蔬菜、周末休閑農莊等獨特品牌和亮點項目。為進一步確保閔行區現代農業的持續優質發展,筆者在分析閔行區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目標定位的基礎上,提出未來閔行區現代農業布局規劃方案,并總結出保障閔行區現代農業布局規劃實施的措施。
1.1.1 農業是閔行區乃至上海市不可或缺的戰略性基礎產業
農業是提升閔行區乃至上海市現代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必須彌補的短板,是增強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發展農業有助于增強城市宜居性、提升城市魅力、優化城市空間布局結構。
1.1.2 發展集約高效復合農業
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增進農民福祉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農村改革創新,充分發揮市場導向功能,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做到“一產精、二產強、三產活”,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大力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附加值,充分發揮農業的經濟、生態、服務功能,走產出高效、產品優質、產業融合、資源集約、環境友好的多功能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
1.1.3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閔行區農業發展的關鍵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要求是圍繞人的需求進行生產,使農產品在供給數量上更充足、在品種和質量上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真正形成結構更合理、保障更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閔行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要特別重視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
1.2.1 有效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安全
在國家糧食任務不變的情況下,確保閔行區2020年的2 966.67 hm2基本糧田目標;同時,未來根據人口規模、食品需求和市場變化,合理調整主要鮮活農產品的最低保有量,確保全市主要農產品供給安全。
1.2.2 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
力求閔行區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比重達90%左右,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比重達80%以上;全面完成農田基礎設施更新改造,高標準農田面積比重達75%以上;糧食生產實現耕種收全程機械化,蔬菜等其他作物的機械化生產水平取得明顯提高。
1.2.3 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持續增加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基本健全完善農業科技研發、成果轉化、技術推廣體系;建成若干個國際和國家級的農業重點實驗室、農業信息技術服務中心、農業科技成果研發孵化基地,集聚若干個國際、國內著名的現代農業科研機構和人才隊伍。
1.2.4 農業可持續發展基礎鞏固升級
力爭全區耕地保有率保持在100%,嚴守2 966.67hm2的基本農田紅線,確保農業穩定、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和空間基礎;全面推進深耕、綠肥種植和休耕輪作制度,推廣節地、節水、節能耗的低碳農業、循環農業。
截至2015年底,閔行區共有農業合作社156家,其中華漕鎮以蔬菜種植單位為主,馬橋鎮以糧食種植單位為主,吳徑鎮和顓橋鎮非集建區區域零星分布有蔬菜和糧食種植單位,浦錦街道以糧食合作社為主,浦江鎮郊野公園區域以復合種植單位為主,大治河以南區域以蔬菜、糧食和復合種植單位為主。根據不同區域的農業種植單位分布情況,閔行區以規范化發展為思路,以打造精品滿足市民農產品需求為依托,著力打造農業生產“四大板塊”,即以加強浦江綜合農作物規模化經營和農業生態休閑區建設為目標的浦江區域“農業綜合功能區”板塊,以滿足市民菜籃子需求為目標的華漕鎮都市菜園板塊,以發揮綠色種植業、保護水源保護區為目標的馬橋鎮生態稻田板塊,以依托現有果品種植基礎、打造閔行區果品基地、滿足市民在地果品需求為目標的浦江郊野公園板塊和大治河以南板塊。
2.1.1 浦江綜合農業功能板塊
浦江鎮作為閔行區的農業大鎮(街道),定位打造“農業綜合功能區”板塊。浦江農業綜合功能區除向市民提供優質、安全的農副產品和適宜的鄉村旅游場所外,還吸納了一定量的農業勞動力就業,充分體現了農業生產、文化旅游、社會就業等多種功能,促進了閔行區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合理開發利用。浦江區域發展現代農業的總體思路為: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以糧食和蔬菜種植為主,輔以種植草莓、西甜瓜、葡萄、水蜜桃、水晶梨等本地特產或不便運輸的經濟作物。
同時,浦江鎮具有農業用地面積大、規模化經營程度高、農業規劃基礎較好、農業科技較先進等優勢,十三五期間乃至更長一段時期內,浦江鎮宜利用區位和科技優勢,圍繞“高新農業示范區”“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探索休閑農業、種植農業、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充分挖掘農產品生產特色,發展多元化生產功能,為本市居民提供安全可靠的地產農產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市民對食物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無公害、綠色、有機等優質農產品更容易獲得市民的青睞。因此,浦江鎮可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結合地區優勢,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實現錯位競爭,著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農產品,利用種源科技、生物科技、航天育種等先進技術,提高農業的創新能力,以迎合市場需求。
2.1.2 華漕都市菜園板塊
華漕鎮可利用交通、區位優勢,圍繞都市菜園板塊建設,探索銷售渠道多樣化的訂單農業和休閑農業發展模式。同時,華漕鎮靠近虹橋商務區和虹橋交通樞紐,可積極推進“周末休閑農莊”等亮點項目的開發與建設,通過廣告效應吸引都市人群,使人們形成“周末首選,華漕農莊”的習慣思維,并結合都市人群對安全優質蔬菜的需求,利用“互聯網+”思維打造開發諸如“菜園認養”等一系列小而精的訂單農業項目。
2.1.3 馬橋生態稻田板塊
馬橋鎮發展現代農業的總體思路:繼續鞏固和加強糧食生產,利用傳統水稻種植農藝生產優質稻米,并通過實現糧食生產的規模化經營、設施化生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業經濟效益。同時,科學調整作物茬口,推廣優質、品牌糧食生產技術,打造稻米知名品牌和生態稻田濕地,延伸稻米產業鏈,提高水稻種植的經濟效益。此外,可充分利用馬橋鎮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將農業與古文化相結合,發展黃浦江和滬文化之源的“閔行之根”的特色生態休閑農業,利用韓湘水博園與荷巷橋區域的文化資源,結合生態稻田,以稻耕農田景觀為基礎,大力發展周末稻田觀光體驗農業。
稻田是閔行生態安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生態的綠色屏障,且與人類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農業用地的主要形式始終是保持有一定的植被覆蓋。因此,城市郊區的生態稻田與城市園林綠地或綠化隔離擁有同樣的生態功能,在增加大氣濕度、屏蔽噪音污染、增強城市自凈能力等方面,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發展馬橋生態稻田板塊,不僅能保障城市環境質量,還對建立人與自然、都市與農業相協調的生態環境大有幫助。
2.1.4 閔行果品基地板塊
閔行區經濟作物的體量很小,發展常規林果品種的種植空間有限,宜根據閔行區自身特點,依托區位優勢, 以綠色、生態的都市現代農業為導向,同時兼顧新品種引入和生態種植模式,分類分批逐步建設閔行果品基地板塊。目前有依托浦江鎮以火龍果種植為主的陶緣果蔬、以品種多樣為特色的盛譽田和方圓農業生態園,并以此為基礎,重點發展浦江果品基地板塊,同時在板塊之外,未來重點建設“七寶黃金瓜”示范基地、吳涇鐵皮石斛、吳涇菊花基地、浦江鎮千畝中草藥基地等。
閔行區現代農業布局方案綜合了全區各街鎮實際情況,將各產業進行綜合考慮,實現了產業的優化統籌布局,能緩解人地矛盾,緩解糧食與經濟作物、蔬菜、果樹等相互爭地的矛盾,提高資源利用率,優化功能與生產力布局,有助于突出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的協調統一,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提升農產品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
在此基礎上,“四大板塊”的布局有助于進一步打造、推廣閔行區農產品特色優質品牌,通過發揮品牌農業的示范作用,幫助打造“從田頭到餐桌”的現代蔬菜產業鏈,形成蔬菜種源、標準化種植、產銷一體等產業鏈,大力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提升農業附加值,且能以市場與市民需求為導向,增強優種、優品、優質、優價意識。同時,在保障生產功能和生態功能的前提下,閔行區根據現代農業發展階段和細分市場需求,深度挖掘了農業的觀光、采摘、體驗、體閑以及農業科普、教育、科研、農業文明傳承展示等功能,如開發的主題農園、休閑農莊、體驗式農業、青少年教育基地等新型農業模式,不僅能發揮農業的旅游休閑、農耕文化傳播、科普教育等多重作用,還能滿足城市居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建立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觀。此外,科學合理的現代農業規劃布局,不僅能將農業景觀與城市景觀有機融合,增加城鄉結合部的景觀多樣性,還能有效控制城市的無限制擴張,顯著降低建設和養護成本。在農業實現其綠地生態功能的同時,兼顧了向城市提供農副產品和休閑、文化服務功能,提高了城市的宜居性,提升了城市整體形象。
閔行區現代農業布局規劃為未來農業生產現代化管理提供了工作基礎,將來可以現有的現代農業規劃藍圖為基礎,進一步建立現代化管理平臺,提高農業生產管理的效率和科學性,且有助于對農產品保有量落地情況進行實時更新、掌握和監管,進一步保證農產品安全,更可為“互聯網+農業”的實現奠定基礎。
要全面貫徹實施閔行區現代農業布局規劃,必須加強對布局規劃的研究。應制定相關的現代農業布局規劃實施政策,明確實施主體、工作責任、總體目標、重點任務,形成督促檢查機制,強化規劃的實施評估,全面貫徹實施規劃,并最大程度地保護農業土地資源,減少過快的城市化進程和城市開發建設對于農業發展空間的侵占吞噬。
針對已實施閔行區現代農業布局規劃的區域,要保證規劃能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更新數據,保證規劃成果的可持續利用。因此,應進一步加強規劃數據的采集和統計工作,從而有效反饋現有農業布局規劃的實施效果,幫助推進未來農業布局規劃的展開。
基礎和配套設施建設是推進農業布局規劃實施的重要一環,這些“硬件”條件的好壞,直接影響都市農業與休閑農業的服務質量、功能、容量及其整體經濟效益的增長。各地區應根據當地具體情況,配置完善的交通、餐飲、環衛等設施,以便更好地發揮出農業布局規劃的引導作用;同時,針對肩負農產品供應重任的板塊,應進一步提高運輸便利性,拓寬運輸范圍、縮短運輸時間,從而讓更多市民能在短時間內品嘗到本地優質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