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銀根 呂文君 吳旭江(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農林技術推廣中心 312500)
新昌縣地處浙江省東部山區,部分山區臺地海拔在400 m以上,當地利用豐富的高山臺地資源,以及夏季垂直氣候差異顯著、晝夜溫差大和不易受澇的特殊環境條件,積極發展山地西瓜生產,生產的西瓜采收期在7月至8月,具有西瓜品質優良和上市期延長兩大優勢。經調查研究,筆者擬對新昌縣山地西瓜產業現狀、存在的問題等進行分析,并依此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以期促進新昌縣山地西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相關研究表明,山地條件與光熱水垂直氣候變化關系顯著,海拔每上升100 m,平均氣溫遞減0.5~0.6 ℃,可推遲節氣3.5~4 d[1]。因此,新昌縣山地海拔400 m左右的區域,晝夜溫差大,生態環境優越,極適宜建設規模化、區域化的西瓜生產基地,這為新昌山地西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新昌縣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山地西瓜,當時以回山、雙彩等鄉鎮為主,以后山地西瓜栽培面積逐漸擴大,2015—2017年新昌縣山地西瓜栽培面積穩定在400 hm2,2018年栽培面積達550 hm2,這主要是由于回山、雙彩等鄉鎮的茭白生產面積減少而引起的種植結構調整,再加上前幾年山地西瓜價格和效益的優勢,加快了山地西瓜產業的發展。目前,新昌縣山地西瓜主要分布在以回山、雙彩、儒岙、長征等鄉鎮為主的南部山區和以大市聚等鄉鎮為主的丘陵臺地,如回山鎮屯外村山地西瓜栽培面積為10 hm2,且連續幾年舉辦西瓜節,產生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儒岙鎮回竹山村種植山地西瓜十幾年,栽培面積一直在13.33~20 hm2,是名副其實的西瓜專業村。
新昌縣山地西瓜基本選用生長勢旺盛的雜交一代,如“浙蜜2號”“浙蜜5號”等中大果型的中、晚熟品種,少數選用“浙蜜6號”等中、早熟品種。山地西瓜采用露地栽培,栽培方式包括育苗移栽和點籽直播,但絕大部分采用實生苗,近2年才開始試種穴盤苗和嫁接苗。種植技術從傳統的露地種植發展到目前的覆膜種植,不僅提高了西瓜產量和質量,而且提早了上市時間,提升了經濟效益。
新昌縣山地西瓜主要是利用優異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進行越夏栽培,根據各地的海拔不同,于4月底至6月初播種,7月上中旬至8月中下旬采收,此時正值平原地區西瓜淡季,起到了市場調節作用,且生產效益較好。
近幾年通過對新昌縣山地西瓜種植戶進行調查發現,新昌縣從事山地西瓜種植的農戶中有85%左右年齡在50歲以上,其中60歲以上的占70%,可見,當地從事山地西瓜種植的農村青壯勞動力較少。同時,由于西瓜生產是勞動與技術密集型產業,生產環節機械操作復雜,需要高素質的青壯勞動力和技術知識的更新,而在新昌縣山地西瓜種植戶中,中老年農戶占絕大多數,從業人員素質低,導致新技術應用率不高。此外,新昌縣中青年勞力往往選擇外出打工,從事山地西瓜產業的人數逐年減少,勞動力嚴重緊缺。
連作障礙不僅導致土傳病害和蟲害加劇,而且極易造成土壤板結、酸化,最終使西瓜長勢減弱、產量和品質下降,從而嚴重制約山地西瓜產業的區域化、規模化發展。目前,新昌縣大多數山地西瓜種植田塊的種植年限已超過5年,產生了連作障礙,導致病蟲害發生嚴重,致使噴施農藥的頻率和用量增大,影響了山地西瓜的無公害生產,不利于品牌的建設。同時,雖然部分種植戶采用輪作倒茬,但因土地資源有限,不能滿足現實需求。此外,連作障礙雖可通過嫁接技術得到控制,但由于種植戶對嫁接苗的成本和產品質量等存在疑慮,且缺乏科技和財政支撐,影響了該技術在新昌縣的推廣應用。
目前,新昌縣山地西瓜產品仍以自產自銷為主,尚未形成完整的銷售網絡,產品采收、運輸和銷售粗放。同時,西瓜多以初級產品銷售,無包裝或包裝不規范,產品檔次低,無價格優勢,市場影響力比較小。此外,新昌縣山地西瓜品牌建設滯后,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據統計,新昌縣山地西瓜目前僅有“回山”品牌具有一定的影響,但由于眾多原因,無法擴大生產規模,品牌建設停滯不前,再加上西瓜生產主體建設緩慢,極大影響了該品牌的發展。同時,雖然“回山”西瓜獲得2018年浙江省果蔬精品展銷會金獎,但其品牌建設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品牌建設還需持續發力。新昌縣需加快品牌西瓜生產主體的培育和壯大,強化品牌建設意識。
農業產業的組織化發展,有利于資金、技術及物資的投入,有利于產品質量管理和品牌運作,可促進農業產業化程度的提高[2]。目前,新昌縣山地西瓜生產大多仍處于一家一戶的分散狀態,專業合作組織數量少、規模較小、產業優勢不夠顯著、組織化程度不高、管理體系不夠完善,未能有效組織當地農戶進行科學種植,且合作社和農戶之間尚未形成利益共同體,參與市場競爭及抵御化解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
同時,新昌縣山地西瓜生產技術服務力量相對薄弱,鄉鎮級農技人員缺乏,難以滿足技術培訓、指導以及標準化種植等方面的需求,再加上當地社會化服務組織尚未出現,在產業信息咨詢、生產技術支撐、市場產銷對接等方面嚴重欠缺,且西瓜種植戶缺乏自我學習知識來解決生產和銷售問題以提高經濟效益的意識,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昌縣山地西瓜產業的發展。
新昌縣屬亞熱帶氣候,7月—8月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入境,天氣晴熱,形成“伏旱”,常有臺風、暴雨,而此期間正值山地西瓜生產旺季,一旦遭遇災害,輕者影響西瓜的正常生長,使產量受損,重者可導致整批西瓜受淹或瓜蔓摧毀甚至絕收。而新昌縣山地西瓜產區溝渠基礎設施不足,抗風險能力較差,且滴灌設施應用普及率較低,既無法在干旱時及時灌溉,也無法在臺風或暴雨來臨時實現排水暢通。
新昌縣山地西瓜目前以“浙蜜”系列為主,品種較單一,產品集中度高。為滿足市場多元化的需求,應優化品種結構,可在保持原來特色品種種植的基礎上,引進“抗病黑旋風”“早佳8424”“豐樂”系列等西瓜品種協同發展,豐富西瓜產品種類,避免集中上市,以保證西瓜生產和市場供應的協調與均衡,促進當地山地西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同時,新昌縣應進一步創新西瓜栽培技術。如改變傳統的育苗方式,采用穴盤育苗、嫁接育苗等技術,減少西瓜病害的發生,提高山地西瓜的產量和品質;采用黑白雙色地膜替代傳統的透明地膜,降低地溫,促進西瓜長勢,減少草害發生,提高西瓜生產效益;構建“減肥減藥節水”技術體系,推廣膜下滴灌技術和減量施肥技術,應用生物菌肥和可溶性緩釋肥,結合肥水一體化技術,減少灌溉水和化肥的用量,達到山地西瓜生產“優質、高效、節水、生態”的目標。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優化農技人員隊伍,培育山地西瓜種植科技示范戶,形成“專家-農技推廣人員-科技示范戶-種植戶”的產業模式,提高農技推廣效能,促進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同時,要進一步加大對種植戶的培訓力度,通過舉辦技術講座、現場培訓會和發放技術資料等形式,并通過科學設置山地西瓜栽培、病蟲害防治、網絡營銷、休閑創意農業等課程內容,讓農民不斷學習、及時掌握西瓜種植新技術。此外,要加強技術指導,農業技術人員可在生產季節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戶種植。
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引導作用,帶動、扶持、發展山地西瓜種植和銷售的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組織,促進西瓜產業組織化建設。同時,通過土地流轉,進一步實現山地西瓜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提高產業發展集中度,提升產業化水平。此外,加強山地西瓜基地管理,西瓜種植戶、運銷大戶、專業合作社要從全局利益出發、加強溝通,實現銷售信息互動共享。
為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功能,一要以市場為導向研究市場需求特點,加強技術輔導和技術服務,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二要積極開拓市場,由合作社統一采摘標準,實行優質優價,以提高市場競爭力;三要以產業化發展推動生產訂單化、管理規范化和銷售合約化,不斷提高產業的標準化水平,提升種植戶的生產積極性。
為提高山地西瓜標準化生產水平,一要加快簡約化、效益化、集約化栽培技術的集成和示范;二要研究和制定山地西瓜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確保山地西瓜生產優質、高效、安全;三要推廣應用山地西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四要確定產品采收標準,改善產品包裝、運輸質量,提高產品的檔次和效益;五要做好產品生產、市場信息分析和市場營銷等研究,抓好生產和市場信息跟蹤和指導,以不斷解決山地西瓜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同時,要將品牌化發展作為新昌縣山地西瓜產業發展的關鍵路徑,加快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努力將新昌縣山地西瓜打造成具有影響力的地域性品牌。新昌縣早在2002年申請注冊了“回山”牌山地西瓜商標,但新昌縣山地西瓜的知名度仍有待進一步打響。可通過組織開展品牌培訓,強化經驗交流,提升品牌建設與管理的能力,推進品牌營銷,提高消費者對新昌縣山地西瓜品牌的認同度和忠誠度,打響品牌效應,提高品牌價值,從而將品牌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全面促進新昌縣山地西瓜生產產業化發展。
為拓展市場網絡,可圍繞新昌縣山地西瓜種植的區域優勢,整合市場優勢資源,培育壯大一批西瓜營銷企業、流通組織和經紀人隊伍,拓展優化“種植戶-消費者”“產地-批發市場”“產地-超市”等傳統的營銷網絡;同時,鼓勵返鄉創業大學生投身山地西瓜產業,結合新昌縣電子商務進村入戶,舉辦電子商務、微商等培訓,開拓銷售思路,充分利用電子商務等現代化營銷手段,拓寬銷售渠道。
此外,加強培育新昌縣山地西瓜產業的旅游功能、觀賞功能和參與功能,創新營銷模式。結合新昌縣推進全域旅游建設,抓住國家大力發展振興鄉村旅游的機遇,堅持標準化、精品化的發展方向,加快新昌縣山地西瓜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創新“西瓜+”理念,打造特色鄉村等多業態熔融產業,推進山地西瓜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新昌縣山地西瓜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如回山鎮結合西瓜產業舉辦西瓜節,不僅帶動了鄉村旅游的長足發展,而且提高了“回山”西瓜品牌的知名度,推動了整個山地西瓜產業的壯大。
政府相關部門應從政策、技術和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提升新昌縣山地西瓜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裝備水平,增強其抵抗災害的水平。同時,加強對種植戶進行有關防災減災技術的培訓,改變其“靠天吃飯”的傳統思想,提高種植戶的抗災意識。此外,氣象和農業部門應加強預報,及時準確地發布預報預警信息,加大推廣抗災減害技術(例如,在防御臺風之際,采用遮陽網全畦覆蓋,四邊角打樁綁牢固定,邊網每隔1 m打樁綁牢;保持排水渠道暢通。臺風警報解除后立即拆除,及時噴藥防病,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的力度,便于種植戶提早采取防御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