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偉 蔣 濤 錢偉杰 吳春雷 (江蘇省宜興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400;江蘇省宜興市土肥站 400;江蘇省宜興市新莊街道農業服務中心 466)
宜興市是蘇南地區水稻種植大縣,近年來,宜興市充分發掘本地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全力推進優質稻米產業開發,使水稻生產不再單一注重高產,而是向兼顧產量與品質、注重生態的方向轉變[1-2];同時,宜興市積極探索稻米產業三產融合模式,以期突破農業資源配置不盡合理的瓶頸,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在此背景下,為進一步推進稻米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筆者在調研稻米產業發展及三產融合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總結了推進稻米產業發展及三產融合發展的主要措施,并提出下階段稻米產業發展及三產融合發展的思路。
宜興市現有水稻面積26 666.67 hm2以上,每667 m2單產在600 kg以上,總產近2.5×105t。圍繞提質增效,宜興市始終把推進優質稻米產業發展作為糧食生產的戰略重點。
1.1.1 稻米品質不斷提高,基本實現水稻生產優質化
宜興市無公害、綠色、有機“三品”大米產能提升,2017年“三品”大米產量占比達65.78%,且富硒稻米等特色稻米的開發也在逐年推進。這些都標志著宜興市水稻生產優質化率進一步提升,稻米品質日趨改善。
1.1.2 稻米產業化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產業化開發基礎扎實
近年來,宜興市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日益提高,目前已達90%;糧食加工能力顯著提升,現有糧食加工企業241家,大米年加工量達1.15×106t;農田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全市高標準農田面積達35 860 hm2,占全市耕地面積的67.76%;品牌建設不斷推進,培育了多個優質大米品牌。據統計,宜興市糧油集團大米有限公司生產的“隆元牌”大米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生產的有機大米經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確認為有機食品,并獲歐美日通行證;“楊巷大米”于2017年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楊巷鎮于2018年被江蘇省農業廳評為“味稻小鎮”。
為提高種植效益,宜興市不斷嘗試并創建了多種形式的融合模式。具體為:(1)以“新民”模式為代表的規模大戶經營型。如宜興市高塍鎮、徐舍鎮、和橋鎮的規模經營大戶依靠規模化經營優勢生產優質稻米,自行延長了稻米產業鏈。目前,全市已有規模經營大戶1 200余戶,經營面積達12 080 hm2。(2)以“隆元”模式為代表的企業訂單型。如宜興市糧油集團大米有限公司等加工企業,探索“公司+農技部門+大戶”的產業化開發模式,實行訂單種植,打造利益聯合體,通過優質優價,鼓勵大戶參與優質稻米生產。(3)以“金蘭”模式為代表的村集體經營型。如芳橋街道金蘭村和陽山村、周鐵鎮前觀村、官林鎮前城村等,流轉土地后依靠專業服務,生產優質稻米,依靠自有品牌,延長了水稻產業鏈,提升了水稻種植效益。(4)以“楊巷”模式為代表的產業化聯合體型。楊巷鎮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試點項目的實施,建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產業化聯合體,實現了從種植到收獲、從加工到銷售的全程機械化,達到了土地高度集約、產品質量保障、新型經營業態發展、優質品牌創建的目的,促進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實現了產業得發展、農民得實惠、企業得效益。
近年來,宜興市在試驗示范的基礎上,推廣了以“武運粳31號”“武運粳23號”等為代表的高產優質水稻品種,示范了以“南粳46”“南粳5055”為代表的優良食味水稻品種,有效解決了宜興市優質稻缺乏的矛盾,兼顧了高產與優質。同時,宜興市每年組織米質品嘗活動,為水稻生產布局、優質米產業化開發提供了品種選用依據。據統計,2017年全市稻米品質達國標3級以上的優質水稻種植面積達25 366.67 hm2,約占全市水稻種植總面積的93%。
多年來,宜興市先后承擔了糧食綠色高產增效創建等各類生態農業工程項目,探索了糧食優質安全生產技術,制訂了宜興市水稻無公害、綠色、有機生產技術規程,并積極推廣這些技術,以確保生產的稻米優質安全。同時,通過試驗、示范、推廣,低毒低殘留農藥得到全面應用,生物農藥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此外還廣泛應用農業、物理措施進行防病治蟲,病蟲防治更注重生態安全,使得稻米生產日趨安全。
宜興市堅持把推進優質稻米產業發展作為糧油生產的戰略重點。優質稻米種植面積不斷增加,2017年宜興市有效期內的無公害、綠色、有機水稻產地面積分別為22 400、3 026.67、140 hm2,分別較2016年新增3 493.33、706.67、20 hm2。同時,富硒稻米等特色稻米的開發也在逐年推進。
近幾年來,宜興市加大了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投入,新建、修繕和改造了一大批農田基礎設施,通過泵站閘和溝渠路配套建設、河道清淤整治、中低產田改造、耕地質量提升等有效手段,改善了農田生產作業條件,提高了肥水管理水平。同時,糧食生產類專業化服務組織不斷壯大,專業化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服務規模、范圍和內容也不斷擴大,為糧食的高效、安全、集約化生產提供了基礎。
近年來,宜興市注重財政支農項目的績效評價,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如利用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等貸款貼息政策,幫助企業化解資金不足與融資成本的矛盾風險。同時,強化稻米品牌意識,幫助企業做好產能提檔升級、產品市場宣傳、品牌申報認證等工作,進一步擴大宜興市稻米品牌效應,提高優質稻米含金量,增強市場競爭力。此外,鼓勵企業開展訂單生產,實行預約訂單優質化生產,實現按標準種植、按訂單收購,確保標準化生產技術到位率。
宜興市優質稻米產業發展仍有潛力可挖,三產融合發展任重道遠[3]。未來幾年,宜興市將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大力加強對優質稻米產業化的開發,加速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穩定優質稻米主產區的優勢地位。
在科學劃定水稻生產功能區25 666.67 hm2的基礎上,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努力提高高標準農田占比,以滿足現代大型農業機械的作業需求;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及休耕輪作制度,著力提高耕地質量,提升稻米品質,提高水稻優質化生產水平;實現水稻生產功能區全程機械化,促進農機農藝充分融合。
構建高效的與大米企業有效對接的優質稻米生產技術服務體系和模式,推廣優良食味水稻新品種2~3個[4],進行區域性水稻無公害、綠色、有機生產技術的綜合集成和推廣應用,實現無公害水稻栽培全覆蓋,擴大綠色稻米生產基地面積到5 333.33 hm2、有機稻米生產基地面積到333.33 hm2,并進一步開發富硒米和功能米等特色稻米新品種。
在主要糧食生產區及糧油加工集聚區,進一步扶持發展稻米加工龍頭企業,加強質量建設,積極爭取資金建設硬件設施,鼓勵開發利用功能大米和大米加工副產品。同時,引導龍頭企業在具有稻米加工優勢的地區建設稻米加工集聚區,通過利益聯結鏈,實現抱團發展,增強市場競爭力。
積極推廣“專業服務組織+合作社+農戶”“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專業服務隊+農戶”“農業龍頭企業+農技專家+農戶”等服務模式,不斷提升農業生產專業化服務水平,確保專業化服務質量和效果有進一步提升,提高綠色植保統防統治覆蓋率和防治效果,確保稻米安全。
總結楊巷鎮稻米產業一二三產融合試點項目成功經驗,并因地制宜地在全市推廣,鼓勵有條件的村與規模米企合作聯營。同時,在爭創“宜興大米”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努力擴大品牌影響力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優質稻米訂單生產,推進本地區稻米生產向專業化、標準化、品牌化、優質化發展,全面增強稻米產業從種植到收獲、從加工到銷售的全產業鏈增值能力,提升稻米綜合經濟效益,真正實現優質稻米三產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