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虎根 仲 嘉 歐 婷 (江蘇省常熟市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 215500)
近年來,隨著稻谷收購價格的下調,農業投入品價格的不斷上漲,水稻生產效益逐年下滑,有的水稻種植戶甚至出現虧損。為提高稻田綜合生產效益,江蘇省農業廳于2016年確定常熟市為全省稻田綜合種養試點縣市之一,經過三年的試驗示范,常熟市初步掌握了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的生產技術,并取得了一定的生產效益。因此,2018年常熟市廣大種糧大戶對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的積極性較高,甚至出現了盲目發展的現象。為規范常熟市稻田綜合種養生產,筆者對全市各類稻田綜合種養模式進行調研,現將相關調研結果報道如下。
據統計,2018年常熟市水稻種植總面積為1.79×104hm2,其中,稻田綜合種養總面積為127.48 hm2,包括稻鴨共作44.07 hm2、稻蝦共作42.97 hm2、稻鱔共作24.07 hm2、稻漁共作15.03 hm2、稻蛙共作1.33 hm2。從統計結果看,常熟市稻田綜合種養仍處在探索試驗階段,表現出以下特點:(1)模式多。目前有稻鴨、稻鱔、稻蝦、稻魚、稻蛙、稻蟾蜍、稻蟹等多種共作模式。(2)規模小。目前,除省級試點示范方的稻田綜合種養面積達13.33 hm2外,其余種植大戶的稻田綜合種養面積僅在數十畝,甚至僅幾畝。(3)生產效益差異大。稻蝦、稻漁、稻蛙共作模式的生產效益較好,稻鴨共作模式的生產效益較差;同一稻田共作模式,不同農戶、經營主體間的生產效益差異也較大。
本次共調查常熟市稻田綜合種養面積71.80 hm2,結果發現,稻田綜合種養的生產效益均比常規單一水稻種植的生產效益高,平均每667 m2經濟效益為2 674.16元,其中,稻米平均每667 m2產量為300.12 kg,每667 m2產值達3 562.75元,扣除每667 m2生產總成本1 512.59元[包括種子46.39元,肥料255.4元,農藥23元,機耕、機插、機收262.67元,灌溉 68元,人工338.13元,其它(包括租金)519元],每667 m2經濟效益為2 050.16元;平均每667 m2養殖產值為3 378元,扣除每667 m2生產總成本2 754元[包括種苗1 226元,飼料527元,環溝開挖與設施449元(設施按使用5年折算),人工319元,其它233元],每667 m2經濟效益為624元。
同時,調查稻鴨共作44.07 hm2,發現養鴨的生產效益較低,每667 m2經濟效益僅57.2元。經分析,這是由于稻田鴨集中于9月上中旬上市銷售,上市集中、時間短,且受限于銷售渠道,難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稻鴨共作的生產效益主要依靠銷售稻米,每667 m2稻米經濟效益為1 966.9元。調查稻蝦(小龍蝦)共作10.27 hm2(兩個種植大戶),稻米平均每667 m2經濟效益為1 842.5元,養殖小龍蝦的經濟效益則差距較大,成功養殖小龍蝦的大戶每667 m2經濟效益達1 385元,而小龍蝦養殖技術掌握不準確的大戶,每667 m2經濟效益僅為94元。調查稻鱔共作16.20 hm2(兩個種植大戶),稻米平均每667 m2經濟效益為2 980.5元,鱔魚平均每667 m2經濟效益397.5元。調查稻漁共作(青蝦、沙塘螺、蟹)18.33 hm2,其中,青蝦每667 m2經濟效益為1 750元,沙塘螺和蟹每667 m2經濟效益為662.5元,稻米平均每667 m2經濟效益為1 700元。
近年來,常熟市稻田綜合種養在試點示范的帶動下,雖已開始起步,但與稻田綜合種養先進地區相比,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分析調查結果可知,常熟市稻田綜合種養的經濟效益較低,且經濟效益的增加主要依靠優質稻米銷售,而稻田養殖的經濟效益較低、差異較大(高的每667 m2不足2 000元,低的每667 m2不到100元),與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成熟地區主要以養殖增效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目前,常熟市稻田綜合種養田塊大多為當地邊角地塊,田塊整理不到位,對種養環境包括田塊、水質、生產投入品、養殖投放量、進排水設施、防護設施等的管理,均處于探索試驗階段,尚缺少可行的規范。同時,大多田塊經初步平整后,水稻種植還不能實現機插,只能靠直播,而直播水稻田草害重,這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還影響了稻米產量和最終的經濟效益。
常熟市綜合種養的規模小、模式多、優勢模式不突出,這就導致部分綜合種養雖有品牌,但品牌優勢不明顯,品牌打不響,產品優質優價就不能體現,最終導致綜合種養的經濟效益低。
雖然目前常熟市綜合種養規模不大,但已出現部分產品滯銷的現象,如稻鴨共作模式中的稻田鴨從9月上中旬撤離稻田后,產品銷路不暢,短期內銷售難度大,這顯著降低了生產效益。
水稻生產和水產養殖是常熟市二大優勢產業,單一的生產技術水平均較高,但由于稻田綜合種養會使生態環境改變,相應的稻田綜合種養的水稻生產技術和水產養殖技術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導致適宜稻田的水產生產技術和適應田間水產的水稻生產技術集成不全面、技術水平不高,相關技術內容還需開展進一步探索研究。
近年來,稻田綜合種養受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常熟市也連續三年被江蘇省列入稻田綜合種養試點縣市,且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稻田綜合種養將進一步推廣應用。因此,在今后稻田綜合種養發展過程中,要注重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常熟市2018年雖出臺了綜合種養連片面積在2 hm2以上的可享受每667 m2補貼200元的補助政策,但政策針對性不強、力度仍不大;同時,部分基礎投入大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一般種糧大戶由于成本壓力較大,難以應用。因此,對稻田綜合種養的優勢模式或龍頭企業、合作社,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并對引進本地的實用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或人才給予政策支持。
優先考慮在未開展高標準農田改造區域或低洼地、廢棄池塘田塊,進行稻田綜合種養試點。同時,堅持高起點、高標準的發展要求,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規劃建造適合稻蝦共作的高標準綜合種養田塊。此外,探索適合常熟市實際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和應用途徑,實現稻田綜合種養的經濟效益進一步提升。
常熟市相關技術部門要積極開展稻田綜合種養試驗研究,集成完善適合常熟市實際的稻田綜合種養技術體系。同時,突出發展適合江南水鄉的優勢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并制定相關技術規范,以提高稻田綜合種養的科技貢獻率,以技術為支撐來引導農戶開展稻田綜合種養。
稻田綜合種養是一門新興學科,技術含量高、難度大,稻田綜合種養過程中一旦出現問題,農戶損失大。因此,要在加強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探索研究的同時,對已成熟的綜合種養技術加強宣傳推介力度,并與大專院校專家、教授進行互動,開展實地技術培訓。同時,組織全市稻田綜合種養戶通過集中培訓、現場觀摩、現代傳媒遠程培訓等,多形式、多途徑、多措施地把實用技術傳達到農戶、貫徹到田間,促進常熟市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水平的提高。
對具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合作社和優勢突出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經營戶,進行品牌引導培育,力求培育出1~2個在常熟市或江蘇省叫得響的稻田綜合種養產品品牌,并以品牌拓銷路,以品牌提效益,以品牌完善產業鏈,從而實現產加銷一體化發展,形成具有常熟特色的稻田綜合種養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