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文 梁杰 朱詠娜 彭小冬
(廣東省深圳市康寧醫院公共衛生科 廣東 深圳 518020)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精神心理問題變得更加突出,給個人、家庭乃至社會帶來沉重負擔[1]。目前各種正念干預廣泛應用于精神病患者護理中,并顯示出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正念干預的相關概念、作用機制及其在精神病護理中研究與應用進行綜述,為正念在精神病護理中應用提供相關信息。
正念起源于東方禪修,是佛教最為核心的禪修方法。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減壓中心的Jon Kabat-Zinn于1979年創立并推廣正念減壓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并將其定義為“通過有目的地將注意力集中于當下,不加評判地覺知一個又一個瞬間所呈現的體驗,而涌現出的一種覺知力。”[2]Teasdale等人在MBSR進行改進加入認知療法發展為正念認知療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3],將該療法用于單相抑郁癥; 瑪莎.萊恩漢(Mar-sha MLinehan)博士于20世紀90年代初創立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4],用于有多次自殺性行為及嚴重功能失調患者;斯蒂文·海耶斯開創的接受與實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5],用于精神疾病、癲癇、糖尿病以及職業倦怠等。
正念對人的作用機制目前并不完全明確,其內涵包括注意(attention)、覺知(awareness)和記住(remembering)[6-7]。Shapiro等[8]提出意圖、注意、態度三個要素的正念冥想在感知模型中指出,正念是對思維方式進行轉變,是從目前經驗內容中視角的轉換。有研究結果顯示ACC與額中回、額上回之間的功能連接增強,表明受試者通過短期的正念練習可能使部分皮層腦網絡功能鏈接增強[9]。
王芳等[10]將52例驚恐障礙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6例,兩組使用小劑量抗焦慮藥物治療和精神科常規護理與宣教,觀察組開展正念訓練療法,采用集體訓練的方式,將26例患者分成3組,每天1次,每次1h,每周6次,共8周。每天訓練后,記錄并分享自己的身心感受。結果顯示干預8周后,觀察組焦慮評分比干預前明顯降低(P<0.01),比對照組干預后得分水平低(P<0.01)。結論采用正念訓練療法,對改善驚恐障礙患者癥狀,減少焦慮情緒,提高臨床療效有一定的干預效果。
王祖艷[11]將本院收治的80例強迫癥患者隨機分至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取以正念為基礎的認知行為護理干預,①正念認知干預。通過知識講座等方式,讓患者了解強迫癥的相關知識。②正念行為干預。主要包括正念呼吸、正念散步等。指導患者在30min內完成正念呼吸。根據患者存在的不適情況,引導患者采取應對措施,以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從而逐漸適應。③反思日記。記錄每日造成緊張、焦慮等不適想法與行為及其應對方法。每日進行1h的思維阻斷行為及暴露脫敏行為,行為療法每周干預5次,每次2h,連續7周。采用耶魯布朗強迫癥量表(YBCOS量表)評價患者強迫癥的改善情況。結果表明,對照組及觀察組的YBCOS量表評分均顯著低于護理干預前,且觀察組下降得更明顯,經正念為基礎的認知行為干預后,患者的強迫癥狀得以有效改善。
黎瑋琴等[12]選126例抑郁癥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61例)與對照組(6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及護理,干預組在常規治療及護理的基礎上增加MBCT干預,共12周。在干預前及干預后第12周末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估。研究發現干預組較對照組患者HAMD評分下降更顯著,焦慮軀體化、認知障礙、阻滯、睡眠障礙因子分下降也更明顯。另有研究患者經8周MBCT干預對患者悲觀絕望情緒狀態、降低自殺風險方面具有積極作用[13-14]。Meadows等[15]的研究也發現,與常規藥物治療及護理組相比,聯合MBCT的患者經過2年的干預后平均抑郁發作時間在意向治療組減少了47d(112d比65d),在協議治療組減少了54d(112d比58d),復發率明顯降低。MBCT自誕生以來便以其治療的有效性和練習的便捷性而成為最受歡迎的心理干預方法之一,已經作為指南被英國臨床和護理優化研究所(NICE)推薦用于抑郁癥的治療[16]。
精神分裂癥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精神健康,患者常表現為行為、認知、情感及思維的混亂和障礙。Chien等[17]為36例患有精神分裂癥的非住院患者提供小組式以MBSR為基礎的正念心理教育,每2周1次、每次2h,共進行24周,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精神癥狀和心理功能,使患者對疾病和治療的認識提高,延長了患者再入院治療的周期。
根據目前的研究,正念治療理論仍在不斷地探索中,但它對臨床患者的作用是明確的,正念訓練適合個案、團體、家庭等,方法簡單易行,各年齡層次和文化層次的人群都可以應用。正念在精神科護理中未有大樣本的研究,研究方法過于單一;對出院后患者隨訪工作不足,正念干預技術出院后療效缺乏跟蹤;護士接受正念干預培訓的專業人員不足,目前國內培訓費用較為昂貴,難以作為一項護理技術在護理領域推廣。今后可將研究樣本量增加,并對出院患者進行隨訪,進一步對正念干預對患者的效果進行驗證,為廣泛應用于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