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林 周焯家(通訊作者) 趙偉峰 鄢志輝
(貴州省人民醫院 貴州 貴陽 550001)
現階段臨床上在脊柱外科手術過程中,對于骨骼的處理一般借助咬骨鉗以及高速磨鉆等工具,但是由于咬骨鉗在手術過程中的使用會導致患者的出血量進一步增大,術者的勞動強度相對較大,影響患者術后的恢復情況。而高速磨鉆的使用雖然可以降低術者的勞動強度,但是受到鉆頭高速旋轉的影響,使得工具手柄難以穩定把持,因此手術風險隨之提升。這種情況下,相關學者提出使用超聲骨刀的理念,以此來保證脊柱外科手術的治療有效性。為了探究超聲骨刀在脊柱外科中的應用效果,本文展開以下研究。
參與研究的30例中,男性患者有12例,女性患者有18例;年齡在24~59歲之間,平均年齡(41.12±3.21)歲;包括3例頸椎損傷患者、11例頸椎管狹窄癥患者、4例頸椎椎體腫瘤患者、1例脊柱后凸畸形患者、9例腰椎管狹窄癥患者和2例腰椎滑脫癥患者。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手術前期的準備工作以及手術入路操作均與常規手術方式一致,在對于特定部位骨骼進行切割時,則借助超聲骨刀來完成。具體操作方式如下:(1)超聲骨刀在頸椎前路手術中的應用。借助直徑為3mm與2mm的超聲磨頭,在靶椎位置處對切除椎體上下緣3mm,對椎體后緣骨贅進行切除,以此來達到緩解脊髓壓迫的治療目的。之后,借助超聲骨刀對上下椎體緣進行修整,并植入人工骨。(2)椎體腫瘤切除手術中的應用。借助直徑為3mm的超聲磨頭去除半側椎板以及單側椎弓,將椎動脈完全暴露出來。在此基礎上,利用三維紅外線計算機導航儀,借助超聲骨刀對椎體腫瘤進行切除。(3)椎板開槽或者部分切除手術中的應用。借助直徑為3mm與2mm的超聲磨頭,在靶椎板單側位置或者雙邊位置處進行打磨,是骨槽完全暴露出來,其深度應該控制在直達骨髓硬膜外。與此同時,當超聲磨頭磨到距離硬膜2~3mm位置且靠近椎間神經叢或者血管叢時,均轉換為“冷切割”模式,并且利用生理鹽水灌注超聲磨頭。
手術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同時詳細記錄手術時間以及手術過程中有無突發事件發生。術后,觀察記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和具體的恢復情況。
以SPSS21.0軟件完成對研究數據的處理與分析。
本次研究中,參與研究的30例患者均行脊柱外科手術,手術過程中對于特定位置骨骼的切割在超聲骨刀的輔助下完成。所有患者的脊柱外科手術均順利完成,并且手術過程中超聲骨刀的使用時間在5~27min之間,超聲骨刀平均用時為(16.23±2.36)min;30例患者術后無繼發性出血和嚴重并發癥情況出現,患者術后整體恢復情況良好。
在傳統的脊柱外科手術過程中,對于相關骨骼的處理一般需要借助咬骨鉗和高速磨鉆等工具來實現。手術過程中,在借助咬骨鉗實施頸椎“開門”椎板成形時,由于咬骨鉗“咬”出的椎板槽通常是形狀不規則的,所以導致手術的出血量增加,進而不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1]。此外,在手術期間,由于出血量的增加,還會在加強術者勞動強度的同時,影響視野,進而容易加大大出血等手術突出事件的發生率。而高速磨鉆在使用過程中,會由磨頭與切割面之間的摩擦出現高溫,進而加大脊髓損傷的風險。并且磨頭在高速旋轉狀態下,還可能會對周圍相關組織產生刮卷,如椎間神經叢以及血管叢等,這樣會導致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進一步提高。而超聲骨刀作為一種新型的微動力技術,在脊柱外科手術中的應用,可以保證切緣整齊,同時提升骨骼切割的精準度,有利于創口愈合。在借助超聲骨刀進行脊柱外科手術時,將超聲骨刀的工作模式調整為擺動模式,術者可以實施單手操作,并且不會對周圍的重要組織造成影響,即使出現刮卷周圍軟組織的情況,在擺動模式下超聲骨刀也可以自動使組織松懈,避免影響進一步擴大。
此外,超聲骨刀可以自動將溫度調節到與人體體溫相當,所有不會對脊髓產生熱損傷,使脊柱外科手術整體的安全性大幅度提升[2]。為了實現超聲骨刀應用作用的最大化,同時降低應用風險,筆者針對脊柱外科手術過程中超聲骨刀的應用提出幾點建議:第一,通常情況下,超聲能量輸出控制在30%時,所取得的操作效果最佳;第二,合理控制超聲骨刀操作力度,以免對最終的切割效果造成影響;第三,根據手術目的的不同,科學選擇刀頭的形狀與直徑。
綜上所述,在脊柱外科手術過程中,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靈活借助超聲骨刀完成對于特定部位骨骼的分離切割工作,不僅可以有效提升手術操作的精準度,在減少手術風險、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以及促進患者術后恢復等方面,均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提高對超聲骨刀重視程度的同時,應該在脊柱外科手術中將其進行大范圍的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