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李愛國 許 莉 吳惠秋 張銀貴(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農技推廣中心植保植檢站 225500)
泰州市姜堰區位于江蘇省中部,現有耕地面積50 286.67 hm2,有通南高沙土和里下河兩個生態區[1],全區糧經作物種植面積為104 620 hm2次,其中,小麥種植面積32 093.33 hm2、水稻種植面積32 700 hm2、油菜種植面積8 560 hm2、蔬菜種植面積24 553.33 hm2。近年來,由于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規律復雜多變、暴發性病蟲害發生頻繁、遷飛性害蟲和外來物種入侵風險加大、姜堰區農技推廣中心植保植檢站人手少且斷層明顯、鎮村植保網斷人走等,嚴重制約了姜堰區現代植保的發展。但隨著現代科技與裝備制造業水平的不斷進步,物聯網、現代信息技術、通訊技術深入到各行各業,以及新型測報工具的不斷涌現,均為推進農作物病蟲害測報調查手段向自動化、智能化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此背景下,為探索現代植保發展新思路,改善傳統測報手段工作量大、效率低[2]的弊端,自2016年以來,姜堰區在江蘇省植保植檢站的關心支持下,借助農業部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項目,圍繞農作物重大有害生物監測預警與防控的公共管理和公益服務職能,加快在水稻生產上進行了病蟲智能預警監測設備的推廣和應用,初步提升了姜堰區農作物病蟲預警測報工作智能化、信息化、精準化水平。為進一步推進姜堰區農作物病蟲害智能化測報工作,筆者在分析智能化測報工作現狀的基礎上,擬對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進行總結,并依此提出相關工作推進建議。
根據《江蘇省農作物病蟲害測報管理辦法》要求,結合農業部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項目,姜堰區規范開展了農作物病蟲害田間監測調查,小麥赤霉病等病蟲系統調查1天1次,面上普查3天1次,并針對不同生態區增加普查面與頻次,顯著提高了農作物病蟲預報的準確率,預報準確率達95%以上。同時,按要求完成了“江蘇省農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系統”內的各項報送工作,2017年全年上報病蟲草害信息200多次;全年發布植保情報22期,發布病蟲害電視可視化預報5期,發送病蟲防治及培訓傳真電報、通知8期,并充分利用12316短信、農牧旺、手機微信、QQ等平臺,建立了姜堰農技推廣信息交流群,給家庭農場服務聯盟、專業化服務組織、廣大種植大戶發送病蟲草害防治信息2萬多條,確保了病蟲防治的針對性,農作物重大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且也沒有因測報、防治技術指導失誤造成農作物大面積損失。
姜堰區投資近200萬元、改擴建400 m2以上,建成了區級病蟲智能監測場、病蟲智能監控及遠程診斷中心,主要用于害蟲遠程智能監測設備、小氣候觀測儀等設備的觀測數據接收、處理,并通過46寸液晶拼接展示大屏(??低旸S-D2046NL-B)進行實時呈現。同時,分生態區域建成了5個鎮級智能監測點(分別設在沈高鎮河橫村、橋頭鎮小楊村、張甸鎮蔣佴村、俞垛鎮花莊村和興泰鎮三里澤村),且2017年還在監測點設立了基于害蟲性誘的遠程自動蟲情測報工具(系統),并在原來區級病蟲觀測圃的基礎上,在沈高鎮聯盟村擴建病蟲監測場0.8 hm2,完善了觀測場圍欄、大門和電力系統,添置或更新了蟲情測報燈、田間小氣候觀測儀、固定孢子捕捉儀、害蟲遠程智能監測等儀器設備。此外,鑒于智能測報設備剛被引進,其性能穩定等仍需驗證,在區植保站工作人員數量不足的情況下,姜堰區推進了政府購買服務機制,選聘10多名老植保員和經驗豐富的種植大戶參與系統跟蹤,進行了人工觀測和智能監測對比,且進行用工補貼(每人補貼3 000多元)。
借助項目資金,姜堰區購置了基于害蟲性誘的遠程自動蟲情測報工具(系統),主要應用的智能設備有“賽撲星”昆蟲電子性誘智能測報系統(SPTR-02)(寧波紐康)、“閃訊”害蟲遠程實時監測系統(3sj-03)(北京依科曼)、“XC-T-QC”靶向害蟲自動測報系統(濟南祥辰)和“XC-Cp001”自動蟲情測報系統(濟南祥辰)和高空探照測報燈(南農大)。目前姜堰區應用性誘劑測報的靶標蟲主要有黏蟲、二化螟、大螟、稻縱卷葉螟等。
從應用的初步結果來看,對黏蟲、大螟、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的性誘劑測報效果好于燈光誘測。從應用的整體結果來看,“賽撲星”昆蟲電子性誘智能測報系統等能減輕測報強度、實現數據自動實時傳輸,對提高病蟲測報準確率和時效性的效果明顯;高空探照測報燈在監測粘蟲遷飛和水稻遷飛性害蟲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3-4],對黏蟲和水稻遷飛性害蟲的預警效果明顯優于自動蟲情測報燈,具有始見期早、峰期更加明顯、峰日誘蛾量高、終見日晚、有效監測期更長等特點,從而為蟲害的經濟有效精準防控提供了可靠依據。
2017年姜堰區在橋頭鎮小楊村、張甸鎮三野村示范推廣藥肥減量增效集成技術,其中將病蟲害智能測報作為一項重要的測報技術應用。根據病蟲害智能測報結果,加上種藥處理、生態調控、生化防控、肥水科學運籌、運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生物農藥等病蟲綠色防控措施,最終藥肥雙減綠色防控示范區水稻每667 m2產量為627.1 kg,高于農戶自主施肥用藥區(水稻每667 m2產量為593.5 kg),且示范區用藥次數平均減少1.5次、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35%、化肥使用量減少25.7%、每667 m2節省農藥化肥用工58元。綜上表明,農作物病蟲害智能測報為科學控減藥肥提供了技術支撐。
2.2.1 部分智能測報設備的研發尚不成熟
由于部分智能測報設備的研發尚不成熟,如昆蟲性誘電子測報系統雖能滿足當前測報工作自動化的需要,但易產生重復計數現象,亟需改進和完善計數方式,解決遺漏計數和重復計數的問題。同時,測報系統還存在運行不穩定、故障率高、電池蓄電能力差及連續陰雨天電量不足等問題。
2.2.2 智能測報設備種類單一
目前,應用于螟蛾類害蟲智能測報的設備較多,且多基于性誘原理[5-7],缺乏對稻飛虱等小型害蟲智能測報設備的開發與應用[2]。同時,對蟲害的智能測報設備較多,而針對病害的智能測報設備較少。
要順利實現農作物病蟲智能化測報工作,離不開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因此,要用現代植保的新理念加強統籌謀劃,并從提高重大生物災害監測預警能力,確保農業生產、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的高度,積極把病蟲害智能化測報工作向各級領導匯報,讓領導們充分認識到病蟲害智能化測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對現代植保的扶持和支持力度,并有利于進一步統一思想、強化宣傳、認真謀劃,進而推進農作物病蟲害智能化測報工作的順利進行。
區級植保站仍是病蟲害智能化測報隊伍的主要力量,其作用不可替代。因此,要加強公共植保服務體系建設,充實測報技術人員,并提升病蟲害智能化測報人員的業務素質。可積極向組織爭取,通過內部調劑、鄉鎮借調等方式,補充病蟲害智能化測報人員隊伍;或積極探索政府購買植保公益服務機制,嘗試從退休老植保員、種植大戶或大學生村官中遴選合適人員,建設鎮村級測報點,并通過加強技術培訓、提高兼職人員的待遇、明確職責,切實建立“區-鄉-村”三級監測網絡,強化公共植保服務體系。
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高科技手段,改善病蟲害智能化測報工作環境,降低勞動強度,穩定人員隊伍。同時,繼續引進基于病蟲圖像采集的遠程監控系統,在田間安裝高清攝像頭和圖像傳輸系統,實時監測小麥赤霉病、水稻穗頸瘟等穗期病蟲發生動態,以提升預警水平。
為盡快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農作物病蟲害智能化監測預警工作,應在對測報人員加強專業技術培訓的同時,加大對其信息化技術應用的培訓力度,重點是加強對鎮村級智能監測點觀測人員的技術培訓,以提高其智能設備的使用水平,進而提升農作物病蟲害智能化測報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