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 潘守杰(通訊作者)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連云港市中醫院 江蘇 連云港 222000)
抗腫瘤藥物引起的手足綜合征是腫瘤治療中常見的不良反應,表現為手和(或)足的麻木、異常,如針刺感,燒灼感,無痛性或疼痛性紅斑,干燥,脫屑,疼痛,嚴重者出現潰瘍、水皰,脫皮,出血,劇烈疼痛。中醫學在預防和治療手足綜合征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具有降低其發生率、緩解癥狀、提高化療耐受等作用。筆者在臨床實踐中觀察到,抗腫瘤藥所致手足綜合征多因陰血虧虛、外受風邪所致,以養血祛風法治療本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結合中西醫對本病的認識及相關理論作一探討。
手足綜合征又稱掌趾感覺喪失性紅斑綜合征,是化療和靶向治療過程中一種常見的皮膚毒性,尤其常見于多靶點的激酶抑制劑[1],如阿帕替尼、索拉非尼、卡培他濱,替吉奧等。現代醫學關于本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相關文獻表明[2]其機制可能為:(1)與環氧化酶(COX-2)過度表達有關;(2)與胸苷磷酸化酶(TP酶)高表達或DPD酶(二氫嘧啶脫氫酶,是5-Fu分解代謝中的降解酶)低表達亦或活性降低,造成卡培他濱在體內的蓄積;(3)化療藥物是通過外分泌腺排泄,手和足部的外分泌腺豐富。目前尚無標準的防治方法,主要防治藥物包括COX-2抑制劑、維生素B6、維生素E等。
根據抗腫瘤藥物所致手足綜合征的臨床癥狀,本病可歸屬于中醫學“血痹”、“麻木”“不仁”、“痹證”等范疇?!端貑枴吩疲骸把谀w者,為痹”,《靈樞·九針論》曰:“邪入于陰,則為血痹”?!督饏T要略》曰:“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因此,筆者認為抗腫瘤藥物所致手足綜合征病機以陰血虧虛為本,外受風邪夾擊。
《素問·太陰陽明論》曰:“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脾胃為氣血陰陽之本,脾胃損傷,氣血生化乏源,營血不足,脈絡空虛,血不養榮則肌膚麻木,感覺遲鈍[3]。“四季脾旺不受邪”,若脾胃虛弱,正氣虧虛,則風、寒、濕邪等容易趁虛侵襲機體,引發或加重手足綜合征。
中醫學認為,化療藥、分子靶向藥屬“藥毒”,進入機體與脈道運行之氣血相搏,侵入骨髓,造成骨髓功能失司,以致陰血虧虛;腎精虧損,精不養髓,髓不化血以致血液虛少,氣血虧虛。多數學者認為化療藥物為寒毒之品[4-7],易損傷脾胃之陽,寒邪凝滯,陽氣不能達于四末,營血澀滯,故而出現肢體功能障礙及感覺異常。
風為百病之長,風性善行而數變,流行最廣,易與其他外邪相合致病。氣血虧虛之體,風邪趁虛而入,痹阻血脈,而致肌膚麻木,發為血痹。如《諸病源候論》云:“此為憂樂之人,骨弱肌膚盛,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膚腠開,為風邪所侵也?!薄堆C論·痹痛》也有描述:“虛人感受外風,客于脈分則為血痹”。
基于陰血虧虛、外受風邪的病理機制,以養血祛風法治療手足綜合征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在具體的臨證用藥時,還需注意以下幾個細節,隨癥加減靈活運用,方可發揮中醫治療手足綜合征的優勢,提高臨床療效。
陰血虧虛是抗腫瘤藥所致手足綜合征發病的內在基礎,也是本病難以獲得速效和根治的重要因素,因此,滋陰養血成為治療抗腫瘤藥所致手足綜合征的重要治法。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腎強健才能氣血充盈。故養血之法尤應重視補益脾腎。
體虛之人,外邪極易趁虛而入,留滯不去,阻礙氣血運行,脈絡瘀阻,因此血瘀是手足綜合征發病的一個重要病理因素。筆者臨證用藥時常以補血活血的四物湯為基礎方加減,其中地、芍為陰柔之品,與辛溫之歸、芎相配,使補血而不滯血,和血而不傷血。
風邪外襲,經絡痹阻不通,氣血無法達于四末,引起肢端麻木、感覺異常。因此治療應兼顧搜風通絡。蟲類藥為“血肉有情”、“蟲蟻飛走”之品,善于走竄入絡,搜剔逐邪,對于一般祛風通絡藥效果不顯者,配合使用蟲類藥。常用全蝎、僵蠶、蜈蚣等。但要注意蟲類藥多有毒,使用不當易耗氣傷血,用量宜輕,并注意“衰其大半而止”。
中醫治療手足綜合征從整體出發,審證求機。根據本病的臨床表現,參考古代醫家的論述,并結合臨證體會,認為本病病機為陰血虧虛,外受風邪。確立滋陰養血、祛風止癢為手足綜合征的基本治法,臨床治療過程中要靈活變通,守一法但不拘泥一法,這對拓寬中醫藥治療手足綜合征的思路,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