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霞
(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 廣東 廣州 510620)
隨著醫療服務行業的發展,不僅對醫護人員的醫德醫風、醫療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對職業藥師也不斷提出了新的要求,旨在改善醫療服務,進一步保障醫療安全。對于醫院來說,門診藥師不僅僅是負責藥品管理,還需要在熟悉藥物適應癥、禁忌癥、配伍、抗菌藥物分級管理的基礎上,審核、點評臨床醫師處方,以保證處方的合理性,嚴把藥品到患者手上的最后一道關。
《處方管理辦法》第三十五條中,對門診藥師需要審核處方的內容作了明確規定,包括某些必須做皮試的藥品是否有注明,處方中的藥物和患者的疾病診斷是否相符,處方中藥物的用法用量是否正確等。該辦法中,詳細規定了門診藥師的職責范圍,突出了門診藥師的重要性,相當于把好“以病人為中心”的藥品出口關[1]。
《處方管理辦法》第三十六條,則對門診藥師對處方的監督職責作出明確要求,即藥師需要嚴格審核處方,一旦發現處方中存在與患者疾病不適合的藥品時,需立即聯系處方醫師確認,或者要求醫師重新開處方。若藥師發現處方中存在嚴重的不合理或錯誤用藥時,不能按方調劑,而是要告知處方醫生并按規定進行記錄和上報[2]。
根據《處方管理辦法》要求,藥師需認真審核每一張處方中藥品的合理性,只能調配合格處方,在調配時需嚴格遵守門診處方藥品的“查對”制度,保證交到患者手上藥品的準確性,需告知注意事項。在常規審核中,主要包括患者姓名、診斷、藥品內容、劑型、規格、用法用量及用藥禁忌等方面有無出錯。具體如下。
2.1.1 用藥指征 處方藥物是否符合用藥指征,主要看診斷是否和處方中的藥物相符合。在實際工作中,有可能存在藥品名相近但作用、用法完全不同,卻因為處方醫生的失誤開錯了處方,像”紅霉素軟膏“和”紅霉素眼膏“,”地巴唑“和”他巴唑“等。
2.1.2 是否需皮試 皮試藥品,即較可能引起過敏反應,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的藥品,這類藥品主要是需要注意開方醫師有無采集患者過敏史,若患者既往有過敏史,則不建議做皮試,應直接建議選擇其他不易過敏的藥物,以免在門診皮試時即出現危險,若患者既往無此類藥物過敏史,則需要注意處方上有無注明需做皮試一項。
2.1.3 用法用量 針對同一系統的不同疾病,同一種藥物的用法用量一般是不同的,比如消化系統疾病中,消化道潰瘍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治療中都需要用質子泵抑制劑,但潰瘍一般一天用1次,而抗HP需要一天2次。同樣的藥品成分,因劑型不一樣,起作用的時間、效果并不同,如同種藥物的硝苯地平緩釋片、硝苯地平控釋片等,每日的用量也不同。藥物規格不同,適用的疾病也不同,若處方醫師疏忽,也可能會釀成大錯,如阿司匹林100mg、300mg,葉酸片0.4mg、5mg等。
2.1.4 給藥途徑 每一種藥品都有自己固定的給藥途徑,一般與藥品在人體中的吸收方式有關。門診中由于需要應對大量患者,有些醫生可能會在給藥途徑上出現疏忽,在電腦醫囑系統上點錯途徑,如需要口服的藥誤開為外用,用于滴眼的藥誤開為滴鼻,用于皮疹外用的藥誤開為口服等。
2.1.5 重復用藥及藥品間相互作用 重復用藥不僅指同一或不同科室醫生在同一天現后開了同樣的藥品,也包括復方制劑中含有同樣組成成分而導致的重復,或者同一最小分類的藥物。如對高血壓、腦梗的患者同時開了多達一和絡活喜,對有腹脹癥狀的患者同時開了莫沙比利和嗎丁啉等。處方審核時還需要注意是否存在有一定相互作用的藥物,是否該調整劑量或用其他藥物替代。如利福平對CYP酶誘導,通過正向調節有機陽離子的表達,間接影響二甲雙胍吸收,兩者合用時,二甲雙胍的AUC增加54.5%。
2.1.6 用藥禁忌 處方審核中,應注意有無用藥禁忌的方面,以免因存在禁忌而造成醫療事故,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如不同的醫生同一天內先后開了頭孢曲松鈉和含Ca2+藥物;患者有肝功能不全,谷丙轉氨酶高于正常值3倍以上,醫生仍開了他汀類調脂藥,或者對肝功能不全患者仍開了磺酰脲類等。
2.1.7 溶媒選擇 溶媒在藥物穩定性上起到重要作用,若溶媒選擇不適宜,嚴重時也可能會造成醫療事故。如速尿注射液pH8.5~10,酸性環境下容易沉淀,應用氯化鈉稀釋;若甘露醇中加電解質可能會鹽析而出現結晶。
重點審核一般特指:高危藥品,如高濃度電解質溶液、一些搶救類藥品、肌松劑、細胞毒類藥物等,特別是藥物名稱相似時一定要嚴格審核適應癥有無出錯;高危人群,主要是指患有嚴重的軀體或心理疾病的人群;特殊人群,一般指老人、小孩、孕產婦及哺乳期婦女等,這類人群在藥品耐受性、代謝等方面較一般健康人群要低,所以,對這一群體患者的藥品選用、用法用量方面尤其需要嚴格審核[3]。
綜上,門診藥師在處方審核中起到重要作用,需嚴格依據我國衛計委出臺的各項相關政策、規定中的要求執行,仔細認真的對處方進行審核,把好藥品“出口“關,協助保障患者的醫療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