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雯
(宜賓市第一人民醫院放射科 四川 宜賓 644000)
在對患者進行下肢較大范圍檢查的過程中,利用飛利浦Achieva3.0TMR能有效對軟組織病變予以判定,相較于X線片和CT,飛利浦Achieva3.0TMR能有效提升清晰度,并且借助脊柱線圈就能有效完成大范圍掃描,并且得到較好的圖像。
一方面,應用飛利浦Achieva3.0TMR能有效擴大掃描范圍,主要是因為脊柱線圈的長度足夠,在通道打開后就能提高圖像的清晰效果和整體掃描水平。
另一方面,正是因為多數下肢掃描過程中,設備掃描范圍的前后會出現距離不一致的問題,就算是下肢前方距離脊柱線圈的距離較遠,也會造成圖像SNR清晰度降低。而利用飛利浦Achieva3.0TMR就能提升診斷的實際水平,保證數據和圖像更加直觀[1]。
除此之外,在脊柱線圈掃描的過程中,掃描部位并不需要進行其他部件的覆蓋處理,僅僅利用沙袋進行固定即可,并且患者能獲得較為舒適的體驗,避免長時間體位保持對患者身體造成影響。加之飛利浦Achieva3.0TMR能有效借助脂肪抑制技術對病變急性顯示和分析,從根本上提高了診斷的正確性,也為全面掃描工作的開展奠定扎實基礎。
在應用飛利浦Achieva3.0TMR進行下肢較大范圍檢查的過程中,要保證具體操作過程的合理性,且能按照標準化操作流程提高檢查效果和整體水平,為后續優化病變治療工作提供保障。
2.1.1 成像方位為矢狀位(SAG),HF為350mm、AP為300mm,相位編碼方向(fold-over direction)為AP,層厚4.5mm,層數24層,采集次數為兩次最佳。
2.1.2 成像方位為冠狀位(COR),HF為350mm、RL為400mm,相位編碼方向(fold-over direction)為RL,層厚4.5mm,層數24層,采集次數為兩次最佳。
2.1.3 成像方位為軸位(TRA),AP為300mm、RL為400mm,相位編碼方向(fold-over direction)為AP,層厚6mm到8mm,層數26層到32層之間,采集次數為兩次最佳[2]。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要保證線圈選擇過程的完整性和適宜性,目前,較為常見的線圈能進行下肢掃描的主要包括膝關節線圈、體部線圈、脊柱線圈以及心臟線圈等。
2.2.1 膝關節線圈,主要是應用在SNR中,并且能保證圖像清晰度,但是整體掃描范圍有限,且孔徑小,使得多數患者的下肢部位不能全部被包圍。
2.2.2 體部線圈,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掃描范圍較大,但是會對掃描區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壓迫,這種壓迫感會產生強烈的疼痛,一些患者無法承受這種疼痛就不能使用體部線圈。與其較為相似的就是心臟線圈,也是因為疼痛感較大限制了其實際應用效率。
2.2.3 脊柱線圈,不僅具有掃描范圍廣的特點,且能有效避免患者掃描部位受到設備的壓迫,但是其臨近線圈部位的SNR效果較好,較遠部位的圖像清晰度會有所下降,需要在可接受的范圍內選取脊柱線圈完成飛利浦Achieva3.0TMR在下肢較大范圍檢查中的操作。
飛利浦Achieva3.0TMR在下肢較大范圍檢查中應用時,要保證檢查方式和處理效果的合理性,從根本上提高具體操作流程的可行性水平。首先,患者要保持仰臥位,并且要保證腳部先進。其次,要確保患者的病灶位置盡量在線圈的中心位置或者是磁場的中心位置。最后,完成沙袋的固定[3]。
值得一提的是,要想維護飛利浦Achieva3.0TMR在下肢較大范圍檢查中應用效果,就要按照標準化流程開展具體操作,從而有效提升測定結果的準確性,也為后續提升治療水平奠定基礎。
醫護人員要向發揮設備的優勢,就要結合實際要求對設備的基礎序列進行合理性控制和調節,并且保證相應操作過程的完整性,有效結合患者的病變位置和臨床反應落實更加合理性的掃描方位和序列處理方式,真正提高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效果。一般而言,在臨床下肢較大范圍檢查中,應用飛利浦Achieva3.0TMR主要選取的是冠狀位T1WI、T2WI以及壓脂序列,能有效保證序列處理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在對下肢較大范圍檢查中,應用飛利浦Achieva3.0TMR能有效提升診斷的時效性。本文選取40例患者進行了檢查測試,結果顯示MR圖像均滿足診斷的要求,其中僅有3例患者大腿MR圖像因為前后范圍大并且距離線圈距離較遠,出現了SNR數據降低的問題,但是并不影響最終診斷[4]。
綜上,在醫療檢查工作中,利用新型設備能有效提升檢查工作的效率,并且,相較于CT和X線,MR能有效提升組織分辨率,并且優化掃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