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梅
(西寧市第一人民醫院 青海 西寧 810000)
統計顯示,我國每年新發腦卒中人數約270萬,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發病率為22%~65%[1]。吞咽障礙患者常見并發癥包括肺炎、嗆咳、脫水、抑郁、營養不良、心理障礙等,因此吞咽障礙是造成卒中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吞咽障礙導致住院天數增加,加大醫療難度和患者經濟負擔,這不僅對患者身心造成損害,對患者家屬及其照顧者也帶來了極大的精神壓力[2]。本次主要對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實施綜合護理,探討對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6月-2017年8月在我科收治的78例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作為臨床觀察對象,均符合200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的診斷標準[3],患者都經過頭部CT或MRI確診。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9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59~80歲,平均(66.15±4.96)歲;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60~84歲,平均(67.24±5.86)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方面進行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對患者實施神經內科常護理措施,包括藥物治療護理,飲食護理、基礎護理等。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予以康復訓練、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等綜合的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2.1 康復訓練 包括吞咽訓練、口腔顏面肌的訓練、舌肌訓練等多項訓練內容。(1)吞咽訓練:采取患者容易接受的方法刺激患者的敏感部位讓患者產生吞咽反應。如冰刺激,用冰塊從健側放入口腔,依次刷擦舌面、咽腭弓、軟腭、舌弓、咽后壁等,每次刷擦10~20s,左右相同部位交替進行,囑患者做咽下口腔內冰水,循環3~4次。冰刺激訓練2次/d,中、晚餐前30分鐘完成。(2)在患者進餐前進行皺眉、閉眼、鼓腮、張口、閉嘴、微笑等表情及發音等動作訓練改善面頰部肌肉的緊張性。(3)舌肌訓練:鼓勵患者將舌頭伸出來去碰撞嘴唇周圍,每次訓練5min,每天訓練10次;另外還要指導患者做深呼吸和憋氣的鍛煉,最后咳嗽出來,有力地咳嗽能夠保持呼吸順暢,每次訓練的時間為20min,每天要訓練2次。
1.2.2 心理護理 腦卒中發病后,患者會有嗆咳、誤吸等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風險和不良體驗,容易誘發患者焦慮和抑郁等負性情緒。有些患者拒絕進食,自暴自棄,因此心理護理作為患者吞咽功能恢復正常的必要條件之一,須貫穿始終。護士通過交談,了解了患者的整體情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心理護理措施并采取最合適的心理護理措施,做到尊重并理解患者,關心并信任患者。患者能夠及時轉變不良的心理,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同時要做好患者家屬的心理工作,讓家屬以積極的心理狀態影響患者,給患者以希望和信心,以此減少患者的心理壓力。
1.2.3 健康教育 護士向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及家屬講解腦卒中腦卒中后并發吞咽障礙的原因、注意事項,可能引發的各種并發癥及預防措施。同時教會家屬正確的護理方法,幫助患者渡過最艱難的時期。
根據癥狀與田氏飲水試驗評分標準評定[4]:基本治愈表示飲水試驗結果上升到1級,吞咽障礙癥狀完全消失;顯效表示飲水試驗結果上升到1~2級,癥狀基本消失;有效表示飲水試驗結果為2~3級,癥狀有效緩解,有輕微不適感;無效表示飲水試驗結果超過3級,癥狀沒有緩解,甚至加重。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對比[n(%)]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常見并發癥之一,患者通常病情較重,康復效果緩慢,不僅影響患者營養,還易并發肺炎、嗆咳、脫水、抑郁、營養不良、心理障礙等,給患者生理和心理都帶來負面影響。因此,促進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的盡早康復,是我們密切關注的問題。我們采用康復訓練、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等綜合的護理干預冰刺激等刺激可有效地提高咽部與軟腭的敏感性,減少口腔過多的唾液分泌,提高進食吞咽注意力,讓吞咽反射容易發生使構音與吞咽器官血液循環明顯加快,提高患者咽部肌肉的協調性與靈活性。在康復訓練中。其他功能康復訓練可讓正常模式得以形成,提高神經系統興奮性。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讓患者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提高患者康復的依從性。從而讓患者吞咽功能得以最大程度的恢復。
綜上所述,綜合性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并發吞咽障礙患者護理效果良好,提高了患者的吞咽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