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敏
(上海市黃浦區老西門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010)
近年來,高血壓的發病率逐漸提高,高血壓屬于慢性疾病,反復發作的可能性較高,以血壓升高異常為主[1]。如果不能夠及時控制,將直接加重患者病情,并引發一系列并發癥,威脅患者生命健康。由此可見,深入研究并分析社區高血壓患者管理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影響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經50例患者家屬知情后開展研究,隨機將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社區50例高血壓患者分為實驗組(25例)、對照組(25例)。
實驗組25例患者年齡為52~79(平均62.75±7.73)歲,男女分別為15(60%)、10(40%)例。
對照組25例患者年齡為51~81(平均62.80±7.69)歲,男女分別為14(56%)、11(44%)例。
納入標準:①自愿參與研究;②沒有心腦腎等并發癥。
排除標準:①一般資料不完整;②不同意本次研究。
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資料,如年齡、性別,經對比顯示統計值P>0.05,可對比。
對照組應用常規隨訪,對患者的血壓情況加以了解,確定具體的治療藥物。同時,對患者進行必要指導,每天要主動測量血壓,定期接受血脂、超聲心動圖、血糖等相關檢查。
實驗組應用規范化管理,具體內容如下:
①根據患者血壓情況合理分級。如果患者的血壓不超過 ,即可采用非藥物治療的方式,集中體現在規律性的作息、適當參與運動鍛煉、戒煙戒酒、攝入低脂肪低鹽的食物[2]。若患者的血壓超過 ,就要及時接受藥物治療。
②對患者加以指導,使其對血壓的測量方法形成正確認知,并在購買血壓計后,每天自主測量血壓。如果血壓異常,必須要立即就診并接受治療。另外,還應當叮囑患者每個月到門診就診,向主治醫生告知血壓測量的相關數據信息[3]。
③社區應每個季度組織開展健康講座活動,詳細地講解高血壓疾病的發生原因、預防措施、治療方法,確保患者能夠正確認知此疾病。在治療期間,還應當積極配合。
④患者每個季度都需要接受系統化評估,而主要的評估內容主要有并發癥、生活習慣以及血壓的控制狀況等等。根據評估的結果,合理地選擇服用藥物,并適當調整日常生活習慣。
對實驗組、對照組收縮壓、舒張壓、并發癥發生率進行比較分析。其中,并發癥主要包括腦卒中、腎功能不全與冠心病。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比較分析兩組患者收縮壓與舒張壓的基礎上發現,實驗組收縮壓、舒張壓均比對照組低,組間比較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對比(±s,mmHg)

表1 兩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對比(±s,mmHg)
組別例數收縮壓舒張壓實驗組25125.34±4.2176.96±4.67對照組25138.12±8.5685.08±5.34 t 6.69865.7231 P 0.00000.0000
根據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結果分析可知,實驗組發生腦卒中、腎功能不全與冠心病幾率均低于對照組,臨床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高血壓屬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種,需在發病后及時治療,以免引發其他的并發癥。在社區管理中,醫護工作人員可以對患者的病情形成深入了解,并以此為基礎制定科學化治療方案,不斷增強治療的效果[14]。
在此次研究中,實驗組應用規范化管理,患者接受管理后,收縮壓、舒張壓、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下降,組間比較存在顯著差異(P<0.05)。由此可見,在社區高血壓患者治療中,合理引入規范化管理措施,能夠有效控制患者的各項血壓指標,降低發生并發癥的幾率,確保患者的病情更加穩定。
綜上所述,將規范化管理應用于社區高血壓患者管理中,不僅可以增強管理的效果,同樣也有效降低了發生并發癥的幾率,使患者臨床癥狀得以改善,進一步優化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