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重慶市云陽縣人民醫院 重慶 404500)
分化型甲狀腺癌簡稱DTC,它屬于甲狀腺癌病理學類型之一,占所有甲狀腺癌80%以上,包括濾泡狀癌、乳頭狀癌等。通常情況甲狀腺癌有著較慢的生長速度,惡性程度也相對比較低,但如果發生轉移,會對預后產生一定的影響。肺臟為分化型甲狀腺癌遠處轉移最常見的器官,占所有分化性甲狀腺癌5.2%[1]。
選擇2017年8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131I治療的60例分化型甲狀腺癌伴肺轉移患者作為本次分析研究對象。60例分化型甲狀腺癌伴肺轉移患者包括23例男患者,37例女患者,年齡在13歲~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2±18.1)歲,濾泡狀癌10例,乳頭狀癌50例。
治療方案選擇個體化的131I,治療前禁碘飲食4周,左甲狀腺素鈉停止服用3周以上。采取131I治療前應檢查肝功能、血常規、腎功能以及甲狀腺功能(TSH、FT3、FT4)、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甲狀腺球蛋白抗體、甲狀腺球蛋白、頸胸部CT、頸部B超、唾液腺動態顯像以及甲狀腺攝碘率等。分析檢查結果,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全面評估,確保患者無131I治療禁忌癥,根據患者有無肝腎功能異常以及患者殘余甲狀腺和殘余分化型甲狀腺癌病灶大小等情況,空腹口服3.7~7.4GBp的Na131I溶液,在1~3天后服用左甲狀腺素鈉,實施個體化促甲狀腺激素抑制治療。131I服用后的第5~7天接受131I全身顯像,于半年后進行復查,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估,復查項目同上,如若患者仍存在殘留病癥,需再次給予患者131I治療,第一次與第二次治療時間應在3~6個月之間。
使用SPSS22.0數據處理軟件對相關指標數據進行處理分析。用±s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χ2檢驗計數資料,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60例患者中,無效22(36.67%)例,好轉32(53.33%)例,治愈6(10%)例,有效率為63.33%。131I治療DTC伴肺轉移患者累積劑量為12766~59201MBp,平均為(27673±13183)MBp。
急性不良反應:惡心、嘔吐6(10%)例,頸部腫脹10(16.67%)例;慢性不良反應:肺纖維化、肝功能損害、造血系統抑制均為0例,唾液腺功能受損23(38.33%)例。
2.3.1131I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伴肺轉移患者療效的獨立影響因素是年齡、治療前甲狀腺球蛋白水平以及伴其他遠處轉移。
2.3.2 各連續變量的單因素分析 年齡(t=4.195,P<0.01)以及治療前甲狀腺球蛋白水平(t=3.633,P<0.05)組間比較,具有明顯差異;131I治療DTC伴肺轉移年輕患者的療效優于年長患者,治療前甲狀腺球蛋白水平低的患者的131I治療效果要明顯優于治療前甲狀腺球蛋白水平高的患者,具有明顯差異;累積劑量(t=0.264,P>0.05)組間療效相比,無明顯差異。
2.3.3 各分類變量的單因素分析131I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肺轉移患者的療效與患者是否伴其他遠處轉移、CT是否顯示、肺轉移灶在131I全身顯像上的顯像時機、胸片是否顯示相關,胸片檢查陽性、顯像時機比較晚、CT檢查陽性、多處轉移的患者131I治療效果相對差;131I療效與肺轉移灶攝131I的形態、患者的性別、病理學類型、頸部淋巴結轉移沒有關聯。
目前,“手術+131I治療+TSH抑制治療”為國際公認的分化性甲狀腺癌規范化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在經過甲狀腺全切或者近全切術后,經TSH刺激后,甲狀腺組織以及殘余的轉移灶均可以獲得相當多的131I,131I可以發出β射線,它可以破壞病灶細胞,進而可對疾病進行有效的治療[2]。
綜上,131I治療是分化型甲狀腺癌伴肺轉移患者的較好治療方法,不良反應比較少,其中僅肺轉移者、治療前甲狀腺球蛋白水平低者、年齡小的患者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