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
(湖北省仙桃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 湖北 仙桃 433000)
目前,術前放療在不同類型癌癥患者的治療中十分常[1]。但術前放療容易對患者的一些臟器產生損害,進而對后期的手術麻醉造成影響。相應的麻醉方案選用,也成為備受關注的問題。本文的研究過程中,對比分析不同麻醉方案應用于術前放療癌癥患者臨床麻醉中的臨床效果。
抽取本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癌癥患者實施觀察,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男42例,女38例,年齡33~69歲,平均(57.88±1.37)歲。其中40例術前未接受放療,設為術前未放療組,并繼續劃分為兩組,分別應用全身麻醉(全身麻醉1組,20例)、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麻醉1組,20例)。其余40例接受術前放療,并設為術前放療組,并繼續劃分為兩組,分別應用全身麻醉(全身麻醉2組,20例)、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麻醉2組,20例)。組間對比術前未放療組與術前放療組的平均年齡、癌癥類型等,均P>0.05。
按照各組分組情況,實施相應的麻醉。其中,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均予以面罩吸氧,并實施常規麻醉誘導,使用的藥物包括順阿曲庫銨、丙泊酚、枸櫞酸舒芬太尼、咪達唑侖。對患者實施輔助呼吸,并保持3min,并實施機械通氣。手術實施過程中,于切皮前5min對患者實施枸櫞酸舒芬太尼靜脈注射,注射劑量為10μg。術中對患者持續泵注瑞芬太尼與丙泊酚,藥物劑量分別為0.1μg/(kg·min)、100μg/(kg·min)。并對患者實施吸入麻醉以維持麻醉,使用的藥物為七氟烷。如果應用硬膜外麻醉,在麻醉前對患者實施擴容處理,使用的液體為膠液和乳酸鈉林格氏液。調整患者體位,使其保持左側臥狀態,實施硬膜外穿刺,并固定置管。以3ml 2%利多卡因為實驗劑量進行觀察,如果5min后患者未出現脊神經阻滯情況,則對患者注射0.75%羅哌卡因10ml,注射15min對麻醉效果予以觀察,并在獲得理想麻醉效果后開始實施手術操作。
檢驗兩組術前WBC、PLT水平,并記錄兩組手術中的相關指標(尿量和出血量等),并按照麻醉方式實施組間對比。
整理實驗數據并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處理,兩組對比,當P<0.05時表示組間差異顯著。
術前接收放療組的WBC、PLT水平低于術前未接受放療組。全身麻醉2組水平低于全身麻醉1組,硬膜外麻醉2組水平低于硬膜外麻醉1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組間比較術中尿量、輸液量,無顯著差異(P>0.05);但術中出血量全身麻醉2組為(405.33±20.15)ml,高于全身麻醉1組(390.33±15.85)ml,硬膜外麻醉2組(305.33±16.25)ml高于硬膜外麻醉1組(295.12±12.29)ml,對比差異顯著(P<0.05)。
針對不同類型的癌癥患者,放療已成為重要的治療方式[2]。但對于術前放療患者,還需要考慮到放療對患者健康組織產生的損害,以及可能會對麻醉產生的影響等。本次研究對比分析了不同麻醉方案應用于術前放療癌癥患者臨床麻醉中的安全性,并觀察到術前接受放療的癌癥患者的WBC、PLT水平顯著低于術前未接受放療的患者,全身麻醉2組水平低于全身麻醉1組,硬膜外麻醉2組水平低于硬膜外麻醉1組,差異顯著(P<0.05)。同時,在手術相關指標方面,術中出血量全身麻醉2組高于全身麻醉1組,硬膜外麻醉2組高于硬膜外麻醉1組,差異顯著(P<0.05)。上述結果體現出,術前化療會給患者帶來更大的手術麻醉風險,具體的術前放療中,在應用安全性方面,全身麻醉與硬膜外麻醉基本相當[3]。但是,臨床在選用麻醉方案的時候,還需要做好對患者口咽等的檢查,以保證麻醉的安全性,避免插管所導致窒息等情況的出現。同時,做好術中監護工作,有效控制麻醉風險,保證手術的安全性[4]。
綜上,經此次分組對比可以發現,術前化療會導致患者手術麻醉風險的上升。術前放療麻醉方案的選用,全身麻醉與硬膜外麻醉的臨床應用安全性基本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