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霞 龐金萍
1.山東省泰安市中心醫院生殖中心,山東泰安 271000;2.山東省泰安市腫瘤防治院質檢科,山東泰安 271000
中斷事件是影響臨床護理工作重要因素之一,護理中斷事件是指在規定的時間、角色和環境中,護理人員在提供合乎倫理規范的護理服務過程中所遇到的突然發生、打斷或延緩當前事務、分散接受者注意力的外來行為[1]。臨床上班護理人員比較少的時間段,如午班,此時間工作繁雜,包括群測體溫、更換輸液續加、發午間口服藥物、觀察患者病情及飲食情況、協助患者大小便、迎接新入院患者、班次交接班、給請假患者交待注意事項等,因此在午班時,臨床發生護理中斷事件是不可避免的和較常見的。國內學者[2]針對335 起護理不良事件分析發現,大部分臨床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是由護理中斷事件所致。研究顯示,典型的中斷事件主要發生在白班和下一班的交接班時段[3],且80%以上的中斷事件為消極性[4]。其主要原因是護士在白天執行護理操作時,在整個流程中易受到環境、其他事物的影響而中斷,成為導致不良事件發生的主要因素。有關護理中斷事件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利用中斷與前瞻性記憶的研究背景[5],為臨床實證研究中斷事件提供指導,為臨床安全干預提供新思路。因而,可利用瑞士奶酪模型和功能共振事故模型展開中斷研究[6],這將有利于護理管理者抓住安全漏洞,優化服務流程,從發起者、接收者、流程等多方面,從個人到系統等多角度防范不良事件的發生。
正確干預護理中斷事件能有效改善護士的安全態度、提高安全管理質量、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筆者醫院為減少護理中斷事件,結合臨床實際分析發生中斷事件的原因,制定了一系列護理干預措施,達到較好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1.1 護理人員配備不合理 護理人員配備不足、工作量超負荷、工作壓力大常使他們無暇顧及患者或家屬提出的問題和要求,患者在需求不被滿足的情況下極易產生不滿情緒。如護士本來就不多,除去休婚假、產假和外出進修的就更少了,經常有患者家屬埋怨護士輸液換藥不及時、輸液結束撤除輸液裝置不及時,護理人員結構配置不合理,遇到護理問題解決有困難,護理質量不能得到保障,引發護理糾紛。
1.1.2 護理器具落后,影響工作效率 臨床現行使用的護理器具不能滿足工作發展的需求,如群測體溫操作是臨床頻繁的操作之一,臨床現行體溫測試操作用具落后,造成測試體溫操作過程繁瑣,又因為患者多、時間緊、任務重,影響體溫測試質量和工作效率。在群測體溫過程患者遇到緊急情況需要處理時,護士無法迅速給予處理,容易造成患者的不滿。
靜脈輸液治療是臨床使用最多的操作,由于現行靜脈輸液架使用的老式落地式輸液架和天軌輸液架,患者在輸液的同時無法上廁所、吃藥等,導致患者呼叫護士協助時,護士不能及時到位,使患者產生焦急、怨恨心理,患者上廁所容易導致輸液管脫出、靜脈回血致輸液管堵塞等風險,引發化療靜脈輸液滲漏,給患者增加痛苦。
1.1.3 護患之間的信任缺失 信任度是護士高質量完成護理工作的基礎,是患者授權護士進行護理工作的先決條件,也是患者治療護理依從性的根基,更是患者康復執行力的源泉。現在很多患者家屬認為醫生和護士不是在盡全力醫治和護理患者,認為醫院只是想從患者身上獲取利益,一些網絡媒體不切實際的報道誤導了患者對護士和護理工作的認知,使患者對護理工作存在偏見,如一位術后兩天的患者問我能不能正常吃飯,還沒等我開口,家屬就說護士不懂,不用問她,找醫生問去,這也是護患信任缺失的原因之一。致使臨床工作中患者與護士形成對立關系,不愿與護士講述自己心理和生理的感受,從而嚴重影響了護理效果和工作質量。
醫院管理部門制定護理流程不科學、有漏洞、理念落后等,都會使日常護理工作中斷,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如常規的體溫測試工作,放在中午班13點群測體溫不合理,因為中午值班護士人數少,中午更換靜脈輸液續加人數多,人員流動多(家屬送飯人員、探視人員),午間患者靜脈輸液時吃飯、吃藥、上廁所情況較常見,需要護士協助的情況多等,容易發生護理中斷情況,引發護理不良事件的幾率高。因此常規群測體溫操作安排在午班不科學。
1.3.1 護士的業務能力不足 一些護士在病情觀察、技術操作等方面能力不足,不能及時發現病情變化或因護理操作不當,如靜脈穿刺不能一針見血,增加患者的痛苦,這種情況下最易誘發患者和家屬的不滿,導致暴力事件的發生。由于護士缺乏人文關懷,對患者的病情變化重視不夠或觀察不夠細致,延誤了患者的病情,使患者不滿;也由于護士專業知識學習不扎實,沒有做出真實的病情變化判斷或沒有及時向值班醫生匯報病情,引發診療和護理中斷;或是護士的責任心不強,忽視了患者的病痛等,容易引發護理不良事件。
1.3.2 護士注意力分散 隨著我國通訊網絡業的迅速發展,無時無刻都可以通過手機、電話、電腦進行通話、聊天、游戲、上網等,如果管理不善,護士自身的風險意識不強,就會使護士在護理操作或工作時間接聽手機,引發護理中斷事件,影響護士操作和正常的工作流程執行混亂,引發患者的不滿與糾紛。
建立護理人才梯隊為醫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力支持。通過梯隊建設形成醫院梯隊式模式,即有知識豐富的高職稱護師、有經驗的高年資護師、年富力強的骨干、也有潛力無限的年輕護士,合理的人員配備,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有效的工作效率和時間管理,一方面增加了護士的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自我效能感高的護士能夠更好地對自己的時間進行管理,更好的運籌和分配時間[7]。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護士幸福感越強[8]。這樣的雙向促進使得具有繁瑣性、連續性、靈活性的護理工作步入良好的正向循環[9],有效緩解護士資源缺乏,有利于臨床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
為了克服臨床群測體溫器具的落后,我們研制了一種便攜式體溫計盒(專利號:ZL 2012 2 0092050.3),有效改善群測體溫時效率低,不好操作的現狀。此便攜式體溫計盒臨床應用效果好,是作者根據自己30 年的臨床工作經驗,護理人員技術操作的需要和病房管理的需要等背景下,進行反復比較、考量后設計而成[10],方便臨床集中進行體溫測試工作,省時省力;體溫計便于攜帶,有利于在進行體溫測試操作期間,迅速處理突發事物;還能夠使體溫測試操作規范化和記錄數據準確化。
現階段醫院、診所使用的輸液架,其構造和功能存在許多的缺陷,不利于患者的生活、治療和康復;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我們于2015 年10 月研制了一種多功能輸液架,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201520690118.1),本多功能輸液架能夠達到醫療設備的先進性和實用性,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效能[11],在輸液的同時,患者可以做必要的生活自理,如吃藥、吃飯,患者還可以手推輸液架上廁所等,降低了陪床率,便于病房管理,患者及家屬滿意度高,提高醫院科學化管理水平。
給予“護患協同式培訓”管理模式,護患同時給予安全培訓,提高護士和患者的風險意識、安全意識、法律意識。密切護患關系,加強護患溝通,護士和患者同時進行個體化風險評估,制定個體化護理措施。患者及時給護士反饋自己的不適和感受,護士根據觀察和測量,得到患者的客觀數據和反應[12],及時處理患者的不適情況,進一步提高護士的服務與技能,提高患者對護士的信任度,改善管理的不足,團結協作,發揮團隊精神。
養成良好的觀察判斷能力,熟悉掌握各項護理操作程序,保持護理儀器性能良好。履行主任護師、主管護師、護師的技術職責,把工作中遇到的一般護理缺陷做到認真登記,這些“缺點”往往是構成差錯事故的危險因素,由此組織全體護理人員學習和分析,避免以后出現更大的護理風險。
標準化工作:臨床上各項護理工作都有規范和流程,質量都有評價標準,是質量管理的一項基礎工作。以落實崗位責任制為基礎,逐漸分解指標,一切標準制度落實到人,按指標規定考核,從個人看成績,從整體看效果,以獲得最佳秩序和工作效益。程序化管理:護理工作有很強的連續性,每項工作都有嚴格的時間要求。工作程序化是臨床護理工作的主要形式,要合理地按時間先后安排工作。程序化管理就是每一項工作步驟盡可能具體、量化,提出嚴格的時間要求,能夠考核;醫院多種工種的工作程序交叉,需要加強協調管理,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指標考核評價:所謂指標考核評價,就是管理人員通過效率指標和質量指標進行縱橫兩個方面的分析,找出管理中的問題,進而提出解決方案的一種管理技術。效率指標:對于各病區工作量;質量指標:基礎護理優良率、護理文書書寫質量優良率、技術考核優良率、病房管理優良率;患者對整體護理滿意度百分比等。強調質量第一,重視綜合評價。
責任心不強或基礎理論不扎實、技術不熟練、能力低的護士。她們工作粗心、責任意識不強、不善于學習、不虛心,以滿足現狀,容易發生差錯。社會、心理原因導致發生問題可能性增多的護士。她們發生了某種不幸的事情或家庭矛盾,將生活情緒帶到工作中來,以及有思想問題未得到解決致情緒波動的護士[13]。相應管理措施:注重臨床護理人員心理疏導工作。護理部定期進行心理講座,護士長力求成為護士的壓力緩沖站和能量加油站,在工作和生活中為護士提供同事支持系統。護士長要耐心、細致做好心理工作,工作中加強監督、檢查力度。對問題護士視情況調整班次,待調整好心態后再單獨值班,防治差錯、事故發生。
2.7.1 建立完善的護理風險流程 護患共同培訓→協調式教育→護患密切交流→風險評估→制定個體化護理措施→進行個體化護理→患者及時反饋自己的感受→護士及時處理患者的不良反應→再次評估并制定護理措施→進行滿意度測評→進一步改進服務和技能→形成規范的風險管理模式。
2.7.2 創建安全示意圖像標,提高安全風險意識,降低中斷事件發生率 給患者創造一個安全的就醫環境,在醫院、病房、辦公室,張貼醒目有創意,能夠吸引人眼球的安全提示圖片和語句,如在洗手間門口和茶水爐附近,張貼注意“地面濕滑,防止跌倒”的圖片或文字,預防意外發生;在醫護辦公室內張貼,圖文并茂的彩色提示,“關愛患者,注意溝通”、“提高技術、減少患者痛苦”等,隨時可以提醒醫護人員注意自己的言行,謹慎行醫,規避執業風險[14]。
護士在護理操作時間,要求把手機打到震動上,不能接聽手機或查看手機信息,避免中斷護理操作,帶來不良事件;護士在工作時間,不能玩手機、電腦等通訊輿論工具,避免精力分散[15],不能準確及時回答患者的問題,延誤護理工作,影響護理工作質量;警示護士工作時間,不能考慮工作以外的問題,避免分散工作精力。
我院通過對“護理中斷事件”理論學習,結合臨床實際工作,分析中斷事件發生的原因,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使我院的護理管理流程更具科學性、管理制定更具嚴謹性,護士逐漸做到自覺、自律、自省,認識到護理中斷事件造成的不良后果,確保患者在治療、護理和康復中獲得身心安全,護理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