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 王輝
農業信息化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包括農業科學技術信息化、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信息化、農產品流通信息化等內容,其主要特征是以信息時代的農業生產觀念為先導,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裝備農業,為農業產、供、銷及相關的管理和服務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實現農業的高效、可持續發展。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快農業信息化進程,對于現代農業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我國的農業數據庫信息資源建設不健全,農業數據庫資源不僅數量少、質量低,而且時效性、共享性、開放性也較差。
目前,我國農村農業信息傳播方式還很落后、很被動,主要是靠開會、辦班、發資料、手機APP等方式傳播農業信息。以計算機網絡為主體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與農業生產經營決策的運用,還沒有達到“實戰”狀態。現在農村推廣計算機網絡還面臨很多困難,網絡“進村入戶”難以推進。
目前,我國農民整體文化素質還較低,大多數農民信息意識不足,主動學習相關信息知識理論和操作技術的能動性差,利用信息的自覺性不高,導致農業信息的利用率低。
沒有建立起一支穩定的專業化農業信息化工作隊伍,現有的信息工作服務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不能充分適應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影響農業信息化水平和農業信息服務質量。
在大田安裝氣象站,氣象站軟件平臺可以根據需求進行定制化服務,該服務針對性強、靈活性好,具備數據接收、數據管理、統計分析、災害預警等功能。氣象站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監測內容可根據用戶在不同時期的需求進行變更或擴增。
采用遙感技術,通過分析項目區衛星影像,實現作物長勢監測、產量估算、災害監測、肥水診斷等功能。結合農情監測診斷模型,直接面向農業生產,點面結合,為苗情診斷、作物長勢、病蟲害和自然災害提供快速大范圍的高效監測,實現作物長勢健康診斷和病蟲害提前 2~3 d預警。
小麥、玉米拌種是預防病蟲害的有效措施。種子智能化拌種處理系統能夠根據預設值,對藥、種、水進行自動配比,定時攪拌,有效降低勞動強度,提高拌種后病蟲害的預防效果。
植保無人機施藥作業依托信息化技術裝備,將其高效整合,形成自動化作業技術體系,主要包括地面作業指揮控制模塊、變量噴灑控制模塊、低空植保作業飛行、噴灑作業評估和遠程作業實時管理,通過大數據及物聯網技術進行遠程作業管理,實現植保無人機施藥作業的流程化作業和智能化管理。
在農田作業區進行土壤養分質量分數測定,通過空間差值算法獲取作業區氮、磷、鉀的施肥處方圖,確定每個地塊氮、磷、鉀施肥比例,使用智能精量配肥機進行肥料配比,從而實現按需施肥,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
針對大田病蟲害的預測預警,系統采用光譜技術實時獲取植株圖像,在人眼識別病害前幾天內完成診斷;通過遠程圖像采集與算法處理,實現遠程病蟲害識別、診斷;通過手持式病斑測量儀,進行病害作物高清圖像采集和實時診斷,有利于病害的快速發現、診斷和防治。
谷物產量監測系統采用光電漫反射型谷物體積傳感原理和分段式谷物產量計量模型,收獲作業過程中產量計量穩定可靠、安裝簡便、易于標定,為農田作物產量分布信息獲取和精準農業管理提供了新的測量方法。
農機遠程監測裝置安裝在拖拉機、插秧機、植保機、聯合收割機等作業機械上,實時獲取農機位置、速度、作業狀態、圖像等參數,并實時進行回傳。農機協同作業服務系統軟件對農機遠程監測裝置數據進行解析處理分析,實現農機實時監控、歷史軌跡回放、作業量統計、作業質量分析等功能。
農業生產管理系統覆蓋從種植計劃、田間檔案管理、采收計劃、銷售管理到統計分析的全部業務流程,涉及合作社決策者、管理人員等多個角色,以及田間、庫房、辦公室等多個應用場景。考慮到不同場景、不同角色的應用需求,整個系統劃分為服務端的數據管理平臺和智能手機端田間檔案采集 APP兩部分應用。
農產品質量管理與溯源系統包括生產管理與追溯碼打印、信息管理、農產品質量追溯 3 個主要功能模塊。其中,生產管理與追溯碼打印功能模塊主要包括條碼打印、地塊信息管理等;信息管理功能包括農事管理和檢測數據管理;農產品質量追溯模塊以中心數據庫為基礎,以網站、手機二維碼為主要手段,實現不同條件下的產品溯源,消費者可通過不同平臺,掃描或輸入產品追溯碼,了解作物及供應鏈各階段信息。
農業信息化系統建設,實現了基于農業物聯網技術的項目區環境信息、作物信息、氣象信息、生產信息的全方位立體獲取與數據處理,并指導生產決策,顯著提高當地設施農業的科技水平。
通過農業信息化系統建設,可完善項目區水利基礎設施,提高土壤墑情,增加水土保持能力。同時,精準的農業物聯網技術和設備的應用,可按照作物的需水量,并基于土壤墑情,利用管道,按時按量分批次地為作物提供水分,從而減少了輸水損失,實現了優化科學灌溉,大大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
物聯網控制系統和信息管理系統可貫穿到生產管理的各個環節,實現科學種植監管,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實現節本增效。通過項目示范、展示、培訓和輻射,帶動周邊農戶進行信息化生產,促進農業節本增效、農民增收。
提供安全的農產品是農業信息化系統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對農業生產全程進行監控,能減輕農藥、化肥等化學品對大氣、水和土壤的污染,有效提高光能利用率,保證農產品質量,從根本上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
通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多元化發展,能有效促進農業發展,還可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當地農民人均年收入增長。除了直接促進農業發展之外,還可以帶動交通、運輸、餐飲、商業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從而達到帶動農村經濟振興和擴大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
通過發展現代農業,擴大其在周邊縣市的影響力,夯實了農業信息化系統的承載能力,為發展科技農業奠定堅實基礎,起到科技創新、示范展示、產業引導、輻射帶動的作用。
綜上所述,農業信息化對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合理地配置農業資源、調整農業結構,農業技術人員才能有效地控制農產品質量、減少農業資源的浪費、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使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