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英
(柳州市婦幼保健院 廣西 柳州 545001)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為耳鼻喉科較為多發疾病,臨床上多伴有中耳積液、聽力下降等癥狀[1]。目前臨床上有關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及發病機制仍然不是十分清楚,行鼓膜穿刺置管術是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常用方法。術后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可提升患兒臨床治療效果,提高護理滿意度。
2017年1 月—2018年12月,我科為50例患兒進行了鼓膜穿刺置管手術,其中男21例,女29例,年齡0.5~18歲,平均(5.6±2.1)歲;病程5個月~5年, 平均病程(2.1±0.8)年;患病部位:左耳24例,右耳19例,雙耳7例;術后患兒均未出現嚴重并發癥。
充分消毒和無菌條件下,于患者患耳鼓膜前下象限處行鼓膜切開,切口為一字切口,吸引鼓室內積液后,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充分沖洗鼓室,于一字切口處置入鼓膜通氣管,術后采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對患者進行護理健康宣教(預防感冒、避免用力擤鼻、多咀嚼口香糖以利于咽鼓管功能恢復、保持耳內干燥、定期復查等)。置管時間為6個月左右[2]。
3.1.1 健康宣教 患兒入院時,對患兒家長及較大患兒介紹病區環境、醫護人員及病區各物品的使用方法,使其熟悉周圍環境。與患兒及家屬溝通,講解分泌性中耳炎相關知識,介紹手術的目的、意義,手術的注意事項,以及如何配合手術治療,使其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正確面對手術過程中的風險,建立良好的治療信心。
3.1.2 術前準備 輔助檢查:完善術前的各項檢查,如:??茩z查(耳鏡、純音聽閾測定、聲導抗、小兒行為測聽等)、影像學檢查(CT、MRI)、心電圖等。手術前一天遵醫囑予抗生素皮試、備皮、更衣、建立靜脈通道,告知患兒家屬術前患兒應禁飲、禁食6小時,術前30分鐘靜脈滴注抗生素。
3.2.1 一般護理 全麻患兒未清醒前去枕平臥6小時,頭偏向一側。遵醫囑予心電、指脈氧監測,中心吸氧6小時。術后嚴密監測患兒生命體征,注意觀察患兒呼吸情況、是否出現嘔吐,預防誤吸、呼吸道堵塞、窒息。全醒后,手術當日與半流質飲食,之后予清淡飲食。
3.2.2 術后保持外耳道清潔,避免水入耳,根據患兒病情,合理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注意觀察患兒外耳道是否有血液滲出,如有出現則立即報告主管醫生,及時處理。
3.2.3 并發癥及護理 脫管、堵管的患兒,應回醫院在耳內窺鏡下進行重新置管,同時應告知患兒家屬,患兒應避免劇烈運動,注意保持外耳道清潔,防止術耳受到劇烈撞擊。耳漏患兒需遵醫囑口服抗生素,用泰利必妥滴耳液滴耳。拔管后小孔不愈者,應在耳內窺鏡下進行鼓膜修補術。
3.3.1 家屬監督患兒避免劇烈運動,切勿讓患兒術耳受到劇烈撞擊,防止發生脫管。
3.3.2 患兒禁止游泳,洗澡、洗頭時注意防止水入耳,以免發生感染。
3.3.3 注意防寒、保暖,加強體育鍛煉,防止呼吸道發生感染,避免用力咳嗽、捏鼻、挖耳;飲食注意以營養豐富、易消化、清淡為主,減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食用,保持口腔清潔。
3.3.4 出院后一周回門診復查,檢查術后聽力,傷口恢復情況。置管時間一般為6個月,置管期間定期復查,復查純音聽閾測定,如聽力有所好轉,且無耳鳴、耳阻塞感,則可進行拔管。置管期間如有不適,立即返院檢查。
50例患兒手術均順利完成,其中有2例出現術后感染,復查后經換藥處理,應用抗生素治療后,愈后良好。其余患兒均未出現并發癥。
分泌性中耳炎又被稱之為滲出性中耳炎,本病癥常見于兒童群體,以聽力減退和上呼吸道感染后的耳悶脹感主要臨床表現,受到耳痛不明顯和兒童分辨能力差等因素的影響,臨床上存在較多的延誤治療和誤診[3]。臨床上采用鼓膜穿刺置管術治療分泌性中耳炎,手術創面小,更有利于愈合,術后配合優質護理服務,可以減少術后并發癥,改善患兒的治療效果,增加患者的滿意度,促進醫患、護患關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