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俞 俞曉云 曹 云 黃愛陽
(上海市奉賢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201499)
奉賢區地處上海市南郊,耕地面積約2.49×104hm2,近年來,水稻種植面積穩定,以單季稻種植為主,水稻產量穩中有升。但2017年奉賢區水稻產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為此,筆者通過收集全區水稻苗情、產量構成因素等數據,結合奉賢區氣象數據資料,擬對2017年水稻減產的原因進行分析,并依此提出應對措施,以期為今后奉賢區水稻豐產穩產提供技術支撐。
2017年奉賢區種植單季稻面積為9 000 hm2,其中,人工直播稻面積為2 506.67 hm2,機插稻面積為4 886.67 hm2,機穴播稻面積為1 606.67 hm2;雜交水稻面積為6 313 hm2,種植品種以“花優14”和“秋優金豐”為主,常規稻面積為2 687 hm2,種植品種以“秀水134”為主。2017年全區單季稻平均每667 m2產量為566.0 kg,比2016年減產3.5%,總產為76 415 t,比2016年減少5 197 t。
在2017年單季稻生育期間(5月中旬至11月上旬),奉賢區平均氣溫為24.4 ℃,與2016年相同,比常年高1.2 ℃;10 ℃以上有效積溫為2 645.6℃,僅比2016年減少1.2 ℃(期間≥35 ℃的高溫天為20 d,比2016年多14 d),熱量資源基本充足;雨量為1 027.4 mm,比2016年增加77.7 mm,比常年多275.7 mm,且分布不勻;日照時數為1 074.4 h,比2016年增加122.7 h,比常年少9.9 h。總體來說,2017年單季稻生育期間氣候條件對水稻生長弊大于利。
2.1.1 對單季稻莖蘗動態的影響
2017年6月中下旬奉賢區降水明顯偏多,且6月中旬氣溫明顯偏低,6月下旬日照時數僅為8 h,不利于水稻分蘗的發生,致使水稻群體小,植株個體細弱。雖然2017年梅雨期短,只有17 d(比常年少7 d),但梅雨期間(6月18日—7月5日)平均氣溫為25.4 ℃,比2016年低1.6 ℃,光照僅69.9 h,比2016年少60.3 h,影響了水稻分蘗的發生。至“夏至加期”,人工直播稻、機插稻和機穴播稻的單株分蘗分別僅有0.7個、1.3個和0.9個,比2016年分別減少0.9個、1.0個和0.4個?!跋闹良悠凇钡健靶∈睢逼陂g,人工直播稻和機插稻每667 m2日增苗數僅為1.23萬苗和0.99萬苗。7月中下旬高溫少雨,7月18日—26日連續9 d出現35 ℃以上高溫,種植戶因此推遲擱田時間,從而影響了擱田質量,導致高峰苗數出現日期推遲。據統計,33.4%的田塊在“大暑加期”達到高峰苗數(2016年同期為11.2%),全區每667 m2平均高峰苗數為35.2萬苗,雖比2016年每667 m2增加0.86萬苗,但壯蘗比例少,遲發分蘗比例增加,成穗率下降。
2.1.2 對單季稻幼穗分化的影響
水稻幼穗分化期若遇高溫,將會嚴重影響花粉的受精程度和花藥的活力,致使花粉不能正常發育,最終導致花粉敗育,進而影響穗粒數。2017年8月上旬,奉賢區有4 d最高溫度超過35 ℃的天氣,且8月上中旬遭遇多陰雨少光照天氣,對正處于減數分裂期的水稻產生了嚴重影響,引起水稻枝梗和穎花敗育,最終導致單位面積的總穎花數減少。據統計,全區水稻每667 m2平均總穎花數為2 925.1萬朵,比2016年每667 m2減少131.3萬朵,減幅為4.3%。其中,雜交水稻受影響尤為明顯,平均穗長為17.2 cm,比2016年減少1.5 cm,每穗總粒數為140.0粒,比2016年減少14.9%,每穗實粒數為116.9粒,比2016年減少11.4%。
2.1.3 對單季稻灌漿成熟的影響
影響水稻灌漿結實的外界環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和溫度。光照的強度和時數會直接影響稻葉的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向谷粒的運轉,若灌漿期光照不足,對水稻粒重的影響極大。2017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奉賢區遭遇多陰雨天氣。9月20日—10月2日遇連續陰雨天氣13 d,降雨量為119.9 mm,10月中旬又遇連續陰雨天氣9 d,致使水稻根系活力減弱,部分早中熟水稻品種發生“穗發芽”現象,影響了粒重;9月下旬和10月中旬日照時數分別為11.2 h和7.7 h,分別比常年減少42.4 h和42.3 h,光照嚴重不足,且日夜溫差小,不利于養分積累;10月14日—16日“卡努”臺風過后,稻田普遍停止灌溉,且10月20日至11月上旬一直無有效降雨,稻田出現了缺水現象,不利于水稻灌漿結實,導致水稻粒重下降明顯,且臺風也造成了部分成熟水稻倒伏。據統計,全區水稻千粒重平均為25.05 g,比2016年下降3.2%,比前五年平均值下降6.3%。
2017年,奉賢區加強了河道治理,河泥入田面積達882.2 hm2,占全區水稻種植總面積的9.8%。由于淤泥堆層厚,導致機械操作難,這些田塊的水稻種植方式多為人工直播;且淤泥田塊的種植基礎差,雜草多;此外,10月14日—16日受“卡努”臺風影響,部分水稻發生倒伏,嚴重影響了水稻灌漿結實,甚至導致部分水稻無法收割。據各鎮抽樣統計,淤泥地水稻產量比正常田塊減產30.8%。
目前,奉賢區糧食生產正從追求高產向追求綠色、生態、優質、高效轉變,全區水稻生產中氮肥用量逐年下降,病蟲草害實施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同時積極推廣生態種養技術,這些舉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稻產量的提高,但能明顯改善農田環境、提高稻米品質、提升大米售價、增加農民收益。
(1)應選種分蘗性強的水稻品種,如雜交水稻“秋優金豐”“花優14”等,以應對不利天氣對水稻分蘗造成的影響。(2)水稻生長前期應抓好淺水透氣灌漿,以增加水稻壯蘗數。(3)做好精確施肥,并根據水稻生育特性分次適量施肥,適度減少施肥量,以防水稻貪青晚熟,且在肥料減量的情況下提高肥料利用率,促進水稻穩產高產。(4)噴施能提高水稻結實率、增加千粒重的葉面肥,可在水稻抽穗期和齊穗期各噴1次[1],同時,在氮肥減量施用的情況下,噴施葉面肥可顯著提高肥效[2]。(5)規范河道治理,明確淤泥入田的厚度標準,防止過量淤泥入田影響水稻種植。(6)開好排水溝并抓好擱田工作,提高擱田質量。(7)加強稻田管理,減少水稻倒伏現象,避免水稻因倒伏無法收割而導致減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