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根聰 陳燕華 胡 亮 潘 賢 賴朝暉 張 歡 陸 雁 奚 凱
(1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315700;2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新橋鎮農技站 315726)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在糧食生產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據不完全統計,67%以上的中國人以稻谷為食,口糧消費占稻谷消費總量的87%。象山縣位于浙東丘陵的沿海地區,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地形總體特征是丘多、山低、坡緩,全縣擁有耕地面積28 000 hm2,人均耕地面積為506.67 m2。水稻是象山縣的主要農作物,在象山縣種植歷史悠久,對保障象山縣糧食有效供給和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水稻產業在當地農業生產中居重要地位。近年來,浙江省耕地集約利用度和糧食生產效率總體呈下降狀態[1],因此,象山縣必須把握機遇,通過穩產能、調結構、轉方式等手段,提升糧食生產能力與效率,推進水稻高產、高效、高品質生產,進而增加水稻生產的收益,提高水稻的種植效益和競爭力,促進象山縣水稻產業轉型升級[2]。為此,筆者對象山縣水稻種植現狀及當前水稻生產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分析,并依此提出相關發展措施,以期推動象山縣水稻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水稻產業持續穩定發展。
近年來,象山縣認真貫徹落實各級強農惠農政策,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為平臺,以科技推廣為抓手,配套出臺了一系列地方扶持政策,狠抓糧食生產,大力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全縣糧食自給率保持在40%左右,在穩定糧食生產、保障有效供給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象山縣糧食生產工作也得到了上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并數次被評為寧波市糧食生產先進縣、浙江省糧食生產先進縣。
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廣大種糧農戶的積極努力下,象山縣水稻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8 666.67 hm2左右,年總產量穩定在7×104t左右,如2018年水稻播種面積為8 640 hm2,總產量為7.4×104t,其中,超級稻播種面積為6 666.67 hm2,總產量為6.5×104t。在水稻生產模式上,象山縣單季稻播種面積占全年水稻種植總面積的93%,種植模式也已從傳統的“肥-稻-稻”和“麥-稻-稻”逐步演變成以單季稻為主的“肥-稻”“麥-稻”和“油菜-稻”等種植模式。
在補貼政策與良種良法的大力推動下,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示范引領作用、強化政策傾斜、引進優新品種、創新技術集成,在全縣推廣與應用水稻栽培新技術、優化水稻品種結構與區域布局、推進水稻生產穩步發展,從而進一步提升象山縣水稻生產綜合能力。目前,象山縣水稻生產正逐步走向規模化和集約化,種糧大戶已成為全縣水稻生產的主力軍。2017年,象山縣水稻種植面積在3.33 hm2以上的規模種糧大戶達397戶,承包面積合計為4 133.33 hm2,水稻種植面積合計達4 666.67 hm2,水稻生產規模大、復種指數高,對穩定象山縣糧食生產的意義重大。
近年來,象山縣高標準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已累計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63個,涉及16個鎮鄉220個村7.1萬戶農戶,其中建有省級功能區4個、市級功能區23個、縣級功能區36個,總面積達6 753.33 hm2,超額完成了寧波市下達的6 400 hm2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任務。自2013年開始,象山縣在已建成的糧食功能區的基礎上,繼續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標準化建設,每個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糧食生產專業服務組織的服務覆蓋率超95%,全程機械化率超95%,秸稈綜合利用率超92%。象山縣通過以水稻生產為主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全面提高了水稻單產水平,推進了水稻產業開發,做大做強了水稻產業。
從2005年開始,象山縣貫徹實施國家農業部超級稻示范推廣“6236”工程,在各級部門的配合和努力下,象山縣超級稻推廣工作措施得力、品種對路、技術規范,超級稻品種逐年優化,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種植技術逐步完善。自2011年開始,象山縣被列入國家農業部超級稻示范縣,并以此為契機,加大力度實施了超級稻提升突破“3816”工程,全力打造超級稻強縣。
通過積極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大力推廣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每年對高產示范方和高產示范戶給予一定獎勵,象山縣水稻單產水平不斷提高,水稻產量連創新高,屢次刷新象山縣水稻最高產量紀錄。2013年,象山縣水稻每667 m2最高產量首次突破900 kg,每667 m2最高產量達915.6 kg。
由于品種改良、機械化程度的提升及農用化學品的投入,象山縣水稻單產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高,水稻產量平穩增長。但受現階段國內外消費環境的影響,象山縣稻谷庫存較高,最低收購價開始降低,例如,2017年“甬優”系列雜交稻大戶最低收購價為3.26元/kg,2018年僅為2.98元/kg,下降了0.28元/kg,以2018年水稻平均每667 m2產量達650 kg為例,農戶種植水稻的每667 m2產值僅為1 937元(比2017年降低182元),扣除每667 m2生產成本(地租500元、農藥化肥360元、種子88元、機械插秧+翻耕+收割+烘干420元、人工200元),農戶平均每667 m2種植水稻的收益僅369元(不含補貼),這大大降低了農戶種植水稻的積極性。此外,象山縣青壯年勞動力的缺乏和勞工成本的攀升,進一步制約了象山縣水稻生產,當地農戶受經濟利益驅使,改種其它作物而不種植水稻,這對象山縣糧食穩定造成了一定危害。
在水稻生產中,農藥、化肥的投入給水稻豐收提供了保障,但由于我國化肥、農藥產品結構不太合理,先進、適用的施肥、施藥機械推廣較為滯后,施用方法不科學等,造成了大量的農藥、化肥流失浪費,且利用率不高。據農業部消息,2017年我國水稻生產中,化肥利用率為37.8%,農藥利用率為38.8%,大大低于歐美發達國家。這樣不僅造成農民種地投入增加,形成增產不增收的現象,還會破壞土壤結構,引起耕地地力退化,影響土壤肥力,更會因農藥、化肥過量流失滲漏,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破壞生態平衡,形成“投入-效率低-加大投入-生態矛盾突出”的惡性循環。
近年來,象山縣水稻單產不斷提升,稻谷產量不斷增加,糧食得到了豐收。但由于象山縣在水稻灌漿期及臘熟期遇多陰雨天氣,導致地產晚稻米外觀不佳、腹白較多、透明度較低、米飯口感偏硬,特別是一些高產水稻品種的米飯口感較差,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得好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再加上象山縣糧食加工產業發展相對落后,現雖有規模種糧大戶購買糧食加工機械,但是普遍效率低、加工能力差。因此,象山縣當地很多家庭紛紛購買外地品質較高的稻米,形成了象山縣普通稻米供過于求、高品質稻米供應不足的局面,造成了糧食供應的結構性短缺。
綜合象山縣水稻生產實際情況,要以良種為核心,推進良種良法相結合、農藝農機相融合、產前產中產后相契合、科研推廣相聯合,進而全面促進象山縣水稻產業轉型升級。
積極開展優質水稻品種選育,推廣種植“甬優15”“甬優17”“宜香優2115”“中浙優8號”等產量高、米質優、抗性強的優質水稻品種,并穩定種子供應,實現良種全覆蓋。同時,抓好優質稻示范基地建設,與象山縣糧食收儲公司合作開展優質稻種植試點,與“半島味道”開展優質米供銷合作,不斷擴大優質米市場占有率。此外,積極培育優質稻米品牌,打造象山大米金字招牌,扶持培育象山麻糍、象山米饅頭等加工主體,以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來提升品牌競爭力,做深做長象山縣稻米產業鏈。
不同農業生產之間的合理搭配,不僅可以充分利用空間資源,帶來明顯的產量優勢,還能有效控制農作物病蟲害,在保障水稻產量和質量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土地產出率和種植效益,助糧農增收。結合象山縣水稻生產實際,積極開展“水稻+”高效生態新型生產模式的集成研究與示范,大力發展水稻與水產養殖、水稻與畜牧養殖、水稻與經濟作物等結合的農作模式。同時,堅持以“辦好一個示范點、輻射一片示范戶、傳授一項新技術”的建設思路,抓好“水稻+”示范基地建設。
水稻生產的根本出路在于種植機械化,為進一步提升水稻種植的機械化水平,一要全面強化政策支持,優化現代農機裝備結構,推廣先進、適用、高效的現代農業機械裝備;二要加強科技投入力度,與相關院校、科研院所開展水稻種植機械化技術基礎性、長期性的合作,并開展多種形式的水稻機械化技術培訓,指導到戶、服務到田、培訓到人;三要發展以農機合作社為重點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農機合作社開展土地全程托管或主要環節托管[2];四要大力開展水稻機插秧示范基地建設,實現水稻生產工廠化集中育秧及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機械化。
依托象山縣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與改造,提升耕地質量,打造良田沃土,確保糧食生產功能區旱澇保收、生態良好、高產高效。主要包括:不斷健全和完善農田排灌系統,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力度,因地制宜地推廣機械深施、機械追肥、種肥同播、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提升化肥利用率,強化土壤肥力保護,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嚴格保護和管理永久性基本農田,加大資金投入,推進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努力改善基本農田設施,切實改善水稻生產條件。
主要包括:(1)全面提升水稻病蟲害監測力度,擴大普查范圍,及時發布病蟲害發生動態,指導農戶把握最佳防治時機。(2)根據病蟲害發生特點,積極調整防控策略,綜合運用農業防治、生態調控、生物防治和理化誘殺等防控技術,在全縣范圍內推廣灌水殺蛹、種植顯花植物、布置性誘與燈誘裝置、釋放害蟲天敵寄生蜂等技術,使用生物及高效低毒農藥,提高綠色防控覆蓋率。(3)推廣精準施藥技術,如對靶施藥等,并通過植保無人機等大中型高效先進藥械來提高施藥效果,從而進一步提升農藥利用率,實現農藥減量和產品提質增效。
農業科技人才是強農富農的根本因素。因此,要加大農業職業教育培訓,加快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育一批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業人才的科學種養水平和創業創新水平,從而示范帶動周邊農戶科學發展生產。同時,要有計劃地組織農技推廣人員開展業務培訓,更新現有農技人員的知識儲備,不單單要提高產前、產中的業務知識水平,更要提高產后的品牌創建、市場營銷等產品經營水平,全方面培養農技人才。此外,依托專家工作站等平臺,開展集中培訓、現場指導、結對幫帶等,以科技助農,促增產增收[2]。
為推動象山縣水稻產業轉型升級,必須優化水稻品種結構,選擇推廣適合象山縣種植的優質高產水稻品種,并結合生態復合種養及測土配方、綠色防控等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實現水稻綠色、高產、高效生產;同時,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推進優質稻米生產向標準化、產業化發展,加快稻米生產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積極培育優質稻米品牌,打造安全、健康、優質的高品質稻米。此外,21世紀是互聯網時代,要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建設,利用信息技術,打造從種子到餐桌的水稻全產業鏈,全面推進象山縣水稻產業向科學化、機械化、產業化、安全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