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曰飛(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農村工作辦公室 321400)
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是“中國茭白之鄉”,經過20余年的發展,茭白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業的主導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目前,縉云縣茭白種植面積達4 333.33 hm2,年產量1.07×105t,年產值3.7億元,產業規模居浙江省第一,從事茭白產業的農民達3.5萬人。但在縉云縣茭白種植過程中,因部分農民科學施肥意識淡薄,出現了“以肥換產”的現象;同時,當地用于茭白生產的氮、磷、鉀肥配比不合理,導致茭白種植田的養分過剩,成為當地農業面源污染的一大隱患。為解決上述問題,筆者通過調研,認為必須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的理念,才能實現縉云縣茭白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現將推動縉云縣茭白產業綠色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總結介紹如下,以供參考。
研制適合茭白生長需要的專用肥,并以政府補貼和企業運作的形式在全縣推廣應用,同時開展茭白緩控釋肥田間對比試驗,篩選出適合縉云縣茭白種植田土壤狀況的緩釋肥,以推進茭白生產中化肥施用減量工作。
加強茭白病蟲害監測預警和發布平臺的建設,制定茭白綠色防控技術規程,重點推廣茭田水旱輪作、茭鴨共育、理化誘殺等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持續推廣高效安全藥劑應用技術和敵磺鈉減量使用技術,推進茭白病蟲害綠色防控與專業化統防統治相結合等。
采用生物技術、工程技術等措施,對農田徑流中氮磷等物質進行攔截、吸附、沉積、轉化及吸收利用,實現對農田流失養分的有效攔截,達到控制養分流失、實現養分再利用、減少水體污染的目的。
根據不同區域田塊的地力條件,合理確定茭白秸稈還田量,推廣茭白秸稈粉碎還田、堆腐還田等利用方式,提高茭白秸稈本田消納效率,并減少茭白秸稈直接還田對水體產生的污染。
結合規模畜產養殖和食用菌種植,推廣茭白秸稈青貯、微生物發酵、基質化栽培技術,將茭白秸稈轉化為豬、牛、羊等的飼料和食用菌的基料。同時,擴大茭白秸稈制作工藝品的規模,以實現茭白秸稈多樣化利用。
開展茭白秸稈粉碎、收貯等社會化服務組織試點工作,并出臺扶持政策、培育服務主體,以建立茭白秸稈多元化利用的市場機制。
修訂完善縉云茭白生產地方標準,宣傳引導縉云縣茭白生產主體按照標準進行茭白生產,從而提高標準化生產程度。在此基礎上,推進“三品一標一證”建設,即鼓勵生產主體及經營主體申請使用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標識,并逐步實施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
增加茭白產品的檢測頻次,加大對茭白生產過程中農業投入品的執法檢查力度,以高毒、高殘留農藥及限用農藥銷售使用行為檢查為重點,嚴厲打擊各種違法違規行為。同時,采用農資店檢查與農民田間檢查相結合的方式,杜絕農業投入品經營者和使用者存在僥幸心理而使用違規農藥,確保縉云縣茭白安全規范生產。此外,加強典型案例教育,以提高茭白生產主體的安全生產意識,確保不發生重大質量安全事件,使茭白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5%以上。
在茭白生產示范基地探索全程可溯源機制,將縉云縣內茭白種植銷售規模較大的主體和“三品一標”生產基地納入縉云縣農業主體信息管理系統,配備可追溯所需的設備、統一農產品包裝標識、標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碼與合格證等。
打造茭白全產業鏈,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需開展“縉云茭白”地理標志認定和“縉云茭白”區域公用品牌培育工作,加大品牌建設的政策引導、財政扶持和宣傳推介力度,鼓勵茭白生產經營主體在“縉云茭白”區域公用品牌框架下建設企業品牌,且要求統一使用印有“縉云茭白”的包裝袋。
重點在壺鎮鎮、前路鄉等單季茭一茬兩收生產區建設種苗基地,推廣應用留種育苗技術,以解決因施用葉面肥和敵磺鈉造成的種苗質量下降、影響茭白商品性和上市時間等問題;同時,試驗推廣茭白地下莖育苗技術,以提高種苗繁育系數,降低育苗成本。
在東方鎮、壺鎮鎮、前路鄉、大洋鎮等,利用單季茭冬閑田,推廣應用單季茭-芥菜輪作生產模式,既可滿足不斷增長的芥菜市場需求,又能減少茭白田的農業面源污染、提升地力、增加經濟效益。同時,試驗推廣茭白與芋、生姜等作物輪作的生產模式。
茭鴨共育生態種養模式,即茭田可以為鴨提供活動空間,鴨可以控制茭田雜草、害蟲發生,且其排泄物能轉化為有機肥。同時,試驗推廣茭白溝栽、套養雞鴨的生態種養模式。
主動與科研院校開展項目合作,建設茭白產業科技研發中心,并爭取各級財政項目資金支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加快茭白生產綠色生態技術的研發創新。
以國家特色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及相關行業專家為主力,組建縉云茭白產業專家團隊,以縣鄉農技人員、“縉云茭白師傅”為重點培養對象,著力培養本地專家和技術能手,建設技能型、創新型、“三愛”型的農業技術推廣隊伍,促進茭白綠色生態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同時,建立各類茭白綠色生態生產技術集成示范基地,并多途徑組織開展技術宣傳、培訓、示范。
把茭白綠色生態生產技術的應用程度作為示范性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認定和項目立項的重要指標,通過對茭白生產主體實施綠色生態評價,促進茭白綠色生態生產技術的普及應用,力求到2020年,縣級及以上示范性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能實現茭白綠色生態生產技術全覆蓋。
扶持建立、培育各類茭白生產社會化服務主體,全方位提供育苗、機械整地、病蟲防治、產品采收、市場收購、茭白葉收貯、農資供應等涵蓋全產業鏈的技術、商品和勞務服務,并建設社會化服務網絡信息平臺,提高資源共享和利用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