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麗琴 劉虹 郝慧慧
(上海中冶醫院普內科 上海 200941)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同一工作場所的人為了解決工作問題、突破工作績效、自發地組成一個小團體,應用品管的簡易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解決工作問題,達到業績改善的目標[1]。通過品管圈活動,在工作場所營造愉快的氛圍,使團隊更融合,還能提升患者的滿意度[2]。胰島素注射是糖尿病患者最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法,如何使患者安全、規范、有效地注射胰島素,減少注射部位皮下硬結,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7年1月-2月在我科住院的100例胰島素注射超過1年的糖尿病患者,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齡24~81歲,平均56歲,所有患者均屬于Ⅱ型糖尿病,空腹血糖值均在7.8mmol/L,確診患有糖尿病的時間為2~15年,平均9年。入院當天進行調查,50名患者注射部位出現硬結,發生率為50%;
本研究采用干預前后自身對照研究設計,患者干預前后胰島素注射部位硬結發生率差異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
1.2.1 QCC小組的成立 小組由1名圈長、1名輔導員、9名圈員組成,其中主管護師1名,護師1名,護士7名。輔導員由護士長擔任。圈名為“糖心圈”,意為“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用我們的愛心、細心、耐心指導患者規范胰島素皮下注射的操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2.2 主題確定 通過頭腦風暴列出需要解決的問題,每個問題從領導重視程度、圈能力、重要性、本期達成性這四個方面進行打分,最終確定“降低胰島素注射部位硬結的發生率”為活動主題。
1.2.3 現狀把握 根據胰島素注射標準流程圖,收集2017年1-2月的住院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注射部位硬結發生的原因進行評估與統計,結果顯示皮下硬結患者50例,發生率50%。其中針頭未一次性使用患者50例,未正確輪換注射部位患者47例,胰島素注射前未消毒患者15例,胰島素筆注射前未排氣患者8例,胰島素使用前未搖勻患者4例,胰島素使用前未復溫患者3例,胰島素注射后未停留10~15秒患者2例,注射胰島素時未垂直進針患者2例,注射胰島素時皮膚有淤青患者1例,胰島素注射后注射部位有出血患者1例。得出胰島素注射部位硬結的發生率是50%。
1.2.4 原因分析 全體圈員發揮頭腦風暴,通過繪制魚骨圖經分析將針頭未一次性使用、未正確輪換注射部位為主要改善的問題。
1.2.5 目標設定 根據目標值設定公式[3],計算出降低胰島素主色部位硬結的發生率的目標值=現狀值-(現狀值×改善重點×圈能力)=50%-(50%×74.7%×51.3)=30.8%,即目標設定為30.8%。
1.2.6 問題及改善措施
1.2.6.1 護士宣教單一、健康教育資料不全,護士僅是在為病人注射胰島素時對病人進行講解,并不了解患者自己操作的水平,患者對胰島素在注射中出現硬結現象不予以重視。
1.2.6.1.1 建立糖尿病健康教育微信群,時刻掌握患者胰島素皮下注射情況及解答患者的疑難問題;制作了胰島素注射流程圖[4],每月開展一次糖尿病的相關健康教育講座,讓患者接受科學的糖尿病知識,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加強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同時對出院患者進行電話回訪,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1.2.6.2 患者認為專人使用不需要更換針頭、不清楚上一次注射部位、3~7天更換一次針頭、打完一支胰島素更換一次針,不考慮注射部位的輪換。
1.2.6.2.1 制作了胰島注射記錄卡
根據患者的接受能力進行指導,每次患者注射胰島素前要對患者進行評估,了解患者每一個環節的掌握情況,并對患者的薄弱環節進行指導。指導患者正確使用記錄卡,出院前對患者進行考核以確保患者完全掌握。
實施品管圈后對患者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效果確認,經統計,胰島素注射皮下硬結的發生率是29%。
實施前100例患者胰島素注射部位硬結發生率50%,實施后硬結發生率29%,χ2=0.19,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在實施品管圈活動后,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皮下硬結是胰島素注射的常見并發癥,對于皮下硬結的治療目前尚沒有快速有效的治療方法,皮下硬結的自行恢復需要數月至數年的時間[5],這會極大減少胰島素注射的有效面積,因此預防皮下硬結的發生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