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仁民
習近平同志指出,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順應農民新期盼,立足國情農情,以產業興旺為重點、生態宜居為關鍵、鄉風文明為保障、治理有效為基礎、生活富裕為根本,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第四部分至第十部分,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收入習近平同志相關論述,體現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頂層設計和實踐要求,既有很強的理論指導性,又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一、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反映了農業農村經濟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加快優化升級、促進產業融合的新要求。習近平同志指出,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強調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決不意味著可以忽視糧食生產了,要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抓農業農村工作首先要抓好糧食生產。“洪范八政,食為政首。”我國是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雖然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總體看,我國糧食安全基礎仍不穩固,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什么時候都不能輕言糧食過關了。習近平同志強調,糧食問題不能只從經濟上看,必須從政治上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在糧食問題上不能僥幸、不能折騰。我們的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糧食安全的主動權必須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動力在政策,這些關鍵點要一個一個抓落實、抓到位,真正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到實處。
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必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習近平同志指出,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要抓住糧食供給寬松的有利時機,下決心對農業生產結構和生產力布局進行大的調整,盡快實現農業由總量擴張到質量提升的轉變。這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為緊迫的任務。當前,老百姓對農產品供給的最大關切是吃得安全、吃得放心。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圍繞這個問題多做文章。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監管,推動優勝劣汰、質量興農。
二、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反映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質的提升,體現了廣大農民群眾對建設美麗家園的追求。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推行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農村生態環境好了,土地上就會長出金元寶,生態就會變成搖錢樹,田園風光、湖光山色、秀美鄉村就可以成為聚寶盆,生態農業、養生養老、森林康養、鄉村旅游就會紅火起來。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讓生態美起來、環境靚起來,再現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美麗畫卷,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要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健全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政策支持體系,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的農業產業體系,加快構建科學適度有序的農業空間布局體系,切實改變農業過度依賴資源消耗的發展模式。要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也是農民群眾的深切期盼。習近平同志強調,廁所問題不是小事情,直接關系農民群眾生活品質,要把它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具體工作來推進,不斷抓出成效。
三、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緊迫任務,重點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護和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展移風易俗,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農耕文明是中華文化的鮮明標簽,承載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習近平同志指出,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要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文明新氣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要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要加強鄉村道德建設,引導農民愛黨愛國、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要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動;要推動文化下鄉,推出具有濃郁鄉村特色、充滿正能量、深受農民歡迎的文藝作品;要整合鄉村文化資源,廣泛開展農民樂于參與的群眾性文化活動;要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開展文化結對幫扶,形成一股新的農村文化建設力量。
四、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要推進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當前,我國城鄉利益格局深刻調整,農村社會結構深刻變動,農民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活力,同時也形成了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習近平同志指出,鄉村振興離不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要加強和創新鄉村治理,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讓農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要重視化解農村社會矛盾,學習和推廣“楓橋經驗”,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從源頭上預防減少社會矛盾,做好矛盾糾紛源頭化解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要推進平安鄉鎮、平安村莊建設,加強農村社會治安工作,嚴厲打擊擾亂農村生產生活秩序、危害農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涉農犯罪,堅決打掉農村涉黑涉惡團伙,堅決打擊暴力恐怖犯罪,有效防范應對外部勢力的干擾滲透,維護農村社會穩定。
五、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主要目的,反映了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檢驗農村工作實效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習近平同志強調,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加快農村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推動城鄉一體化的重大戰略,要把生活富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心任務,扎扎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習近平同志指出,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要綜合發力,廣辟途徑,建立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一是要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家庭經營收入穩定增長,使經營農業有錢賺。二是要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促進農民打工有錢掙。三是要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國家力所能及地給農民一些錢。四是要穩步推進農村改革,創造條件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要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一個標志性指標。全面小康目標能否如期實現,關鍵取決于脫貧攻堅戰能否打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扶貧開發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決定性進展,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新篇章。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把打好脫貧攻堅戰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現在距離2020年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只有不到兩年時間,正是最吃勁的時候,脫貧攻堅任務剩下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習近平同志強調,脫貧攻堅是一場必須打贏打好的硬仗,是我們黨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脫貧攻堅越到緊要關頭,越要堅定必勝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氣的決心,盡銳出戰、迎難而上,真抓實干、精準施策,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