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利平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是南方稻區的主要病害之一,也是全國農業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20世紀90年代初期該病傳入山東省及北方地區。多年來,各地采取有效措施阻截該病的擴散蔓延,其發生范圍被逐步壓縮,目前主要分布在華北等地。
主要危害水稻葉片。水稻秧苗期即可發病,帶菌種子播種育苗后,葉片上出現長約1厘米的透明條斑,大田期發病更重,感病品種上的病斑縱向擴展可達4~6厘米。植株受侵染后,開始顯癥為細小水漬狀短條點斑,后由于受葉脈限制,發展成為1~2厘米的縱向條斑,病斑顏色由黃轉至黃褐,對光觀察呈油半透明狀,嚴重時可連接成片以致全葉枯黃,濕度大時病斑上出現許多黃色菌膿,干燥后呈黃色小珠狀,是田間再侵染的主要來源。
應采取“強化檢疫措施、全面藥劑浸種、加強健身栽培、封鎖發病中心”的綜合防控技術。
1.檢疫措施。帶菌種子的調運是病菌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應嚴格按照水稻產地檢疫規程開展雜交水稻制種田的產地檢疫,嚴禁發病田留種,確保種子質量。對發病田塊進行單收、單加工,對病稻草、谷殼等進行集中銷毀。對調運的雜交稻種嚴格檢疫,特別是對來自發生區的稻種,加強復檢,査驗檢疫證書。
2.浸種處理。在發生區全面推行藥劑浸種,將稻種用清水預浸12~24小時,再用36%三氯異氯尿酸可濕性粉劑200~300倍液浸種12小時,清水洗凈,再用清水浸種12小時后催芽播種。
3.農業防治。有條件的地區推廣種植粳稻品種,或改種蔬菜、林果等作物。發生區水稻生長期加強田間管理,提倡配方施肥,避免偏施、遲施氮肥,灌溉用水做到淺水勤灌,避免漫灌。加強溝系管理,病田和非病田用水分開,避免病田水流向非病田,阻止病菌擴散。
4.藥劑防治。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在江蘇省一般于7月下旬至8月初開始發病,田間先出現發病中心,并逐漸向四周擴散。見病后,可選用噻唑鋅、噻菌銅、葉枯唑等藥噴霧防治,對發病中心,應由外向內進行噴藥,臺風、暴雨過后要及時補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