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地形狹長,南端與北端的平原是大米生產地,中間細長部分則多為山地丘陵,中部沿海平原東西最窄處僅有37 km,形成“一條扁擔挑籮筐”的格局。
越南地形以山地和高原為主,可供發展的地方也比較有限。歷史上越南受到的來自中國的壓力很大,不可能向北面發展,中部則受到長白山脈的阻隔,無法向老撾方向擴張,因此只能一路往南,甚至往海洋發展。越南南部原來是獨立的占城國,后來被越南所滅,四百年前才被納入越南的領土。后來越南進一步占據了今天胡志明市附近的湄公河三角洲,此處原來為柬埔寨領土。
1986 年12 月,越南實行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政策。1995 年,在越戰結束僅僅20 年后,越南和美國建交,美國總統克林頓隨后訪問了越南,兩國關系開始改善。其后,越南分別在1995年、2007 年加入了東盟和世界貿易組織。2018年 3 月 8 日,越南、日本等 11 國,正式簽署了新版《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也就是《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全面進步協定》。越南和世界經濟融合的步伐在不斷加快。
與此同時,越南在政治改革上的進展也是有目共睹。目前,越南已經實行了國會代表選舉和地方各級人民議會代表選舉的直選,并一度在中央層面形成了總書記、國家主席、國會主席和總理互相制衡的“四架馬車”體制。
在經濟層面,越南鼓勵私營經濟的發展,其改革口號是“私有企業是經濟命脈”,也注重引入外資,甚至石油、交通等領域都允許外國人進入經營,國企沒有在經濟改革的口號中提及。越南政府計劃在2016~2020 年間完成137 家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包括銀行、航空、通信、造船、汽車、電力、水泥、交通等重要行業,鼓勵外商參與,允許外商購買股份和參與管理,僅保留103 家國有全資企業(未包括農林業、國防、安全等領域的企業)。
越南經濟屬于典型的出口型經濟,其進出口總額常年超過其GDP。與中國相比,越南一半以上的人口在30 歲以下,勞工的平均工資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二。
此外,越南目前享受10 項基于自由貿易協定的進口商品特惠稅承諾,具體是:東盟、東盟-中國(ACFTA),東盟-韓國,東盟-日本,東盟-印度,東盟-澳大利亞-新西蘭,越南-日本( VJEPA),越南-韓國(VKFTA),越南-智利和越南-歐亞經濟聯盟(VN-EAEU FTA),這使得越南出口到世界大部分地方的關稅比中國低,這些優勢在過去10 年間吸引了大量在中國設廠的企業將產能轉移到越南。2018 年下半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更是加速了這一趨勢。
在種種有利因素的推動下,2018 年越南經濟取得了靚麗的成績,經濟增長率高達到7.1%,超過中國,為十年以來最高。
中國企業進駐越南,為其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但另一方面,中國企業的到來對越南也有一些負面作用。就拿鋼鐵行業來說,美國2015 年對中國鋼材實施雙反關稅后,從越南出口到美國市場的冷軋鋼從每年的900 萬美元飆升至2.15 億美元。美國商務部最終查明這些鋼材基本上是在中國制成,但為了逃避美國對進口自中國的鋼材實施的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稅,中國出口商將鋼材轉移到越南,打上“越南制造”的標簽再向美國出口。基于此,2018 年5月,美國海關開始對越南出口的使用中國基材的多種鋼材征收懲罰性關稅。此舉不可避免地影響到越南本土鋼鐵企業的出口。
經過十多年革新開放,尤其近些年吸引外資,越南形成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工業生產能力。從衣帽鞋襪再到初級的農產品加工,手工品制造,越南開始承接從中國溢出的產業機會。產業一旦扎根,十幾二十年時間就很難動。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有產業升級,這個過程具有強大慣性。
越南自古以來受中國文化影響深遠,近當代和中國有太深的淵源。這不是壞事,而是好事。中越兩國關系緊密,也將互為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