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霆蔚 金麗萍(通訊作者) 陳鳴明 劉艷紅 張姬 蔣玲
(上海市楊浦區市東醫院骨科 上海 200438)
DVT是一種危害性較大的外科癥狀導致的血栓癥狀,具體指人受到外部傷害,導致血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阻塞靜脈血液流通而導致的癥狀,老年人髖部骨折及相關手術的實施是導致這一病情發作的重要原因之一[1],人工髖關節置換術(THR)是治療髖損傷和晚期髖關節病變的有效方法[2]。而深靜脈血栓是臨床上老年髖部骨折術后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若不及時治療易造成生命危險。據文獻報道[3],在未采取正確的預防及護理的前提下,因髖部骨折術引發的深靜脈血栓癥狀達到40.0%上下,且其中有2.0%左右還會導致肺栓塞。因此,如何進行早期預防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并進行有效地護理干預成為臨床護理人員關注的重點,2017年2月—12月,針對100例髖關節置換術后采用利伐沙班聯合關節功能訓練器(customer project manager,CPM)措施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本科2017年2月—12月共收治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100例,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齡65~85歲,平均(69.05±10.71)歲;疾病類型:股骨頸骨折56例,股骨頭壞死28例,髖關節發育不良6例,原發性骨性關節炎10例。行股骨頭置換術46例,行全髖關節置換術54例。
(1)深靜脈造影是診斷DVT的“金標準”,但由于它是創傷性檢查,臨床應用受到限制。(2)根據DVT的臨床表現:患患四肢腫脹、疼痛、皮膚紫紺或發白、皮溫升高[4]。
疼痛直接關乎患者的情緒,影響術后功能鍛煉的開展,采用非甾體類鎮痛,可促使患者有效的功能鍛練,促進下肢靜脈回流速度,預防血栓形成[5-6]。疼痛護理對預防術后DVT至關重要,護理人員關注患者的疼痛性質,及早發現給予相應的干預措施。
利伐沙班是全球第一個口服Xa因子抑制劑,其生物利用度高,終末半衰期長,一種高選擇性、直接抑制凝血因子Xa,同時具備口服給藥、高效、安全、抗凝治療作用窗口,通過中斷凝血過程,有效抑制凝血酶的產生,防止形成血栓。利伐沙班(拜瑞妥)術后6h第1次使用,口服10mg;以后每天口服10mg直至術后1個月為止。同時采用CPM物理治療,防止制動引起的關節攣縮,促進關節軟骨、韌帶和肌腱的修復,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環,促進腫脹,使肢體功能的恢復[7]。在術后24h開始采用物理療法,每天2~4次,但保證每天總的使用時間不低于4h。所有患者無論是否已能下床活動,均使用CPM機至術后2~3周。王月[8]等報道術后利伐沙班聯合間歇沖氣加壓裝置預防老年髖部骨折術后DVT發生較單純應用利伐沙班效果最好。本研究中所有手術術后均采用利伐沙班聯合關節功能訓練器(CPM)措施規范操作,避免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
手術后早期功能的鍛煉可以促進深靜脈血液回流,改善局部組織代謝,減少血液淤滯,降低下肢DVT的發生率[9-11]。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指導家屬進行小腿三頭肌、腓腸肌的向心性按摩。持續被動活動(CPM)機與聯合藥物治療能有效預防DVT。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于靜脈血流滯緩、血液高凝狀態與靜脈壁損傷是公認的三大成因[12],當上述三種情況發生時可導致DVT的產生。同時,DVT的發生還與手術時間呈一種正比的分布且如果手術時長超過4小時,其深靜脈血栓的病發率會呈現大幅度增加趨勢,[13]且手術期間造成的一些靜脈壁損傷現象及手術過程中造成一些大量出血現象都可能成為DVT病癥的誘發因素。臨床研究[14]顯示,利伐沙班預防靜脈血栓栓塞癥(VTE)的效果顯著。利用機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靜脈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滯留,降低術后下肢DVT發生率。物理治療預防措施關節功能訓練器(customer project manager,CPM),國外最新研究表明[15-16]:髖部手術單純使用機械預防DVT,其發生率從8.7%降至7.2%;機械預防聯合其他藥物預防可使DVT發生率從9.7%降至0.9%,有力的證明了聯合應用藥物及機械措施可以有效地預防DVT。本研究顯示,接受調查100例患者調查中采用上述方法治療后術后未發生診斷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DVT為下肢手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一旦發生則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預防DVT的發生應定期加強護理人員對DVT相關知識的學習和考核,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情況,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有效地干預措施避免DVT的發生,減輕患者的痛苦。護理人員不斷的探索經驗,提高服務理念,總結經驗,掌握新的領域,更好的服務于臨床,促進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