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萍 王邦才
1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中醫院 浙江 寧波 315800
2 浙江省寧波市中醫院 浙江 寧波 315000
王邦才主任中醫師,系浙江省名中醫,臨證三十余載,博采眾長,重視實踐。在治療腸癌方面,王師倡扶正祛邪,重視提高機體自身的抗病能力,擅長運用自擬驗方資生潔腸飲治療。總結如下。
腸癌根據其臨床癥狀,多屬中醫學“癥瘕”“鎖肛痣”“臟毒”等范疇。王師認為,本病的發生多因素體臟腑虧虛,正氣不足;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膩或煎烤生冷之物,傷及脾胃,使脾胃運化失司,積食留濁,釀濕生熱,久蘊成毒,濕熱蘊毒下迫大腸,毒聚成積;或情志失調,憂思郁怒,氣機不暢,腸道傳導失司,病程日久,氣滯血瘀,邪毒羈留,瘀毒內結而成積塊。總屬本虛標實之證。治療上,王師重視顧護脾胃,強調“留得一分胃氣,便有一分生機”,確立了“扶正祛邪”的治療大法,提出健脾益氣、化濕清熱、解毒和營為基本治法,并總結出治療腸癌的驗方資生潔腸飲。組成如下:生黃芪、薏苡仁、敗醬草、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炒麥芽各30g,制附子10g,炒白術、秦皮、當歸、地錦草、赤芍各20g,生甘草3g。方中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神農本草經》謂其“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白術甘苦性溫,歸脾、胃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與黃芪合用,可健脾益氣,扶正固本;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健脾滲濕,除痹止瀉,清熱排膿;敗醬草辛苦微寒,清熱解毒,消癰排膿;配伍秦皮、地錦草加強化濕清熱、解毒消癰之效;當歸、赤芍養血斂陰和營;半枝蓮、蛇舌草既可清熱解毒,化濕散瘀,又可抗腫瘤;少佐附子既可辛溫散結,振奮陽氣,又取其走而不守的特點,促使氣血流通;炒麥芽消食和胃;生甘草調和諸藥。
臨證時王師常以本方為基本方,根據疾病發展不同階段的邪正虛實變化不同,隨癥加減用藥。疾病早期及術前以濕熱蘊結為主者,宜加大清化濕熱之力,常加用紅藤、白槿花、車前子、蒲公英等,清除腸道濕熱、瘀毒等,使邪有出路;久病入絡,瘀毒內積為主者,加用蜂房、桃仁、劉寄奴、莪術、地鱉蟲、蛇舌草、藤梨根等。中晚期及術后、化療后以脾胃氣虛為主者,加用黨參、山藥、木香、炒扁豆、茯苓之品;化療后氣陰不足者,常加用玄參、生地、麥冬、鮮石斛、黨參等;久病脾腎不足者,加補骨脂、益智仁、巴戟天、菟絲子等。
患者,女,58歲。2016年5月9日初診。患者于2015年8月因“腹痛、大便性狀改變1周”于某醫院住院治療,住院期間行腸鏡檢查提示“結腸癌”,隨后行手術治療,術后病理示:結腸中分化腺癌,并浸潤肌層。出院后先后在該醫院化療10次,后因身體不能耐受而結束。刻下:形痿神疲,面無血色,脘腹作脹,口干口苦,乏力困倦,稍感惡心,大便不調,無黏液膿血,夜寐不安,胃納欠佳,舌淡紫、苔黃而干,脈數。西醫診斷:腸癌術后。中醫辨證:脾胃虛弱,濕熱瘀毒內積。治療當以健脾益氣,化濕清熱,解毒和營。予資生潔腸飲加減。處方:生黃芪、薏苡仁、炒白術、山藥、生地各30g,黨參、秦皮、敗醬草、赤芍、地錦草、蛇舌草、枳實各20g。7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2016年5月16日二診:服藥后感脘腹作脹有所減輕,稍感惡心,腰背酸痛,舌淡紫、苔黃膩,脈數。原法既效,守方有恒。予上方去敗醬草,加桂枝、地鱉蟲各10g。7劑。2016年5月23日三診:精神好轉,脘腹作脹緩解,惡心減輕,手足麻木,脫發,偶感胸痛,夜寐不安,舌紅、苔黃膩,脈數。上方去桂枝、地鱉蟲,加白槿花、黃柏各10g,仙鶴草30g。7劑。2016年5月30日四診:諸癥明顯緩解,手足麻木存,夜寐欠安,舌淡紅、苔白,脈細。治以益氣養血活血、化濕解毒祛瘀為主。處方:生黃芪、薏苡仁、仙鶴草、炒麥芽各30g,當歸、炒白芍、雞血藤各20g,桂枝、地鱉蟲、白槿花各10g。7劑。服藥后諸癥基本消失,納寐正常。此后隨癥加減鞏固治療半年,隨訪2年,患者病情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