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艷 王正元金瑞軍 李林燕 何芳芳 吳竹萍 黃秀清
浙江省新昌縣中醫院 浙江 新昌 312500
筆者使用改良麥粒灸對早期癥狀型老年性膝骨關節炎(KOA)進行干預,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病例來源為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期間,新昌縣中醫院針灸科門診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以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68.63±6.52歲;平均病程9.20±4.42月。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齡68.25±5.79歲;平均病程8.65±3.95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①符合《骨關節診治指南》(2007年版)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1];②符合放射學病情分級標準(Kellgren和Lawrenee法)I~Ⅱ級;③符合早期表現,病程≤18個月者;④年齡≥60歲;⑤單個膝關節病變;⑥如果已經接受過其他保守治療,需經過7天以上的洗脫期;⑦簽署知情同意書,并愿意配合本研究者。
兩組均給予膝關節康復訓練指導4周。
2.1 觀察組:取穴:血海、足三里、犢鼻、內膝眼。操作:①麥粒灸:先把精制艾絨制成麥粒大小的艾炷(高4mm、底直徑3mm的圓錐體,1g艾絨約制成110個艾灸麥粒),患者仰臥屈膝90o,在血海、足三里穴上涂以萬花油,將艾炷以“下大上小”方式放到穴位上,用線香自艾炷尖點燃,當病人有痛感時用鑷子將艾炷移開,此為灸1壯,每個穴位共灸7壯,施灸穴位以皮膚略黃、周圍皮膚潮紅、略有疼痛、淺Ⅰo燙傷為度。每5天治療1次,3次為1療程。
2.2 對照組:服用雙氯芬酸鈉緩釋片75mg/d(北京諾華制藥,商品名扶他林)。連續服用15天為1個療程,服用1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采用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炎指數(WOMAC)量表評價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膝關節的疼痛、僵直以及進行日常活動的難度。
3.2 療效標準:療效判斷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擬定。痊愈:疼痛消失,WOMAC評分減少≥95%;顯效:偶爾疼痛,70%≤WOMAC評分減少<95%;有效:疼痛基本消失,30%≤WOMAC評分減少<70%;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WOMAC評分減少=(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
3.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3.4 兩組治療前后WOMAC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WOMAC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WOMAC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例數40對照組功能評分9.20±2.95 4.75±3.52*9.35±4.10 5.60±3.51*4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WOMAC總分19.73±4.38 6.85±4.11*#20.20±4.85 9.40±4.54*疼痛評分7.83±2.85 1.53±1.20*#8.00±2.60 2.58±1.89*僵硬評分2.70±1.73 0.58±0.71*#2.88±2.24 1.23±1.29*
麥粒灸是中醫古老的非藥物療法之一,尤其擅長治療肌肉骨骼系統疾病。麥粒灸通過艾火刺激機體的免疫機制,其產生的較強烈的溫熱刺激,可以祛風散寒,溫通經脈,促進局部微循環,減輕炎癥反應,加快滲出物的吸收,減輕膝關節疼痛,促進功能恢復。筆者統計溫針灸治療膝骨關節炎的選穴規律,使用率最高的是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穴位膝眼、犢鼻、陽陵泉、血海、足三里,內膝眼、犢鼻為局部取穴,而血海、足三里恰好是本地區麥粒灸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經驗取穴。由于治療過程中伴隨膝關節康復的訓練指導,“宗筋”得以強化,所以未選擇“筋會”陽陵泉穴,將治療選穴優化。血海調血氣,理血室,使血氣歸流,導血歸海,它既可以益氣養血、健脾祛濕,亦可以活血化瘀、通經止痛;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而“脾胃為后天之本”,老年患者,先天之本已近匱竭,灸之增加后天之本的充養。《素問》記載“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膝關節是眾筋之所聚,而《靈樞·經筋》里的“十二經筋”是我國古代醫家們對人體“筋”的稱呼,早期膝骨關節炎病變層次還未至骨,主要為筋肉的病變,《靈樞》云“肉為墻”,作為膝關節的保護,肌肉靠津血滋養,津血皆來源于脾胃,胃運化正常,可以促進氣血的生化和筋骨的修復。麥粒灸膝關節周圍的穴位,從調形到調氣血,對膝骨關節炎早期病變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