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繪
浙江省溫嶺市中醫院 浙江 溫嶺 317500
筆者采用華佗夾脊針刺療法結合頭針、推拿康復鍛煉治療44例發育遲緩患兒,在運動障礙改善尤其脊柱運動及預后方面均取得滿意療效?,F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期間在本院小兒針灸推拿康復中心就診的6個月到6周歲患兒87例,按電腦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觀察組44例,其中男27例,女17例;平均年齡4.63±1.48歲;平均病程16.83±4.01月。對照組43例,治療過程中有3例強烈要求加入治療組而脫離觀察,其中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齡4.26±1.32歲;平均病程16.34±3.84月。均有顱腦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僅26例存在腦白質或腦溝回輕度病變,絕大部分未見異常,兩組分布相當。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2.1 對照組:對照組患兒給予頭針刺法結合推拿康復訓練治療。頭針均選用28~30號長1.0寸毫針于頭部頂中線、兩側頂旁線、兩側頂顳前斜線、兩側枕下旁線的部位進針,針刺前局部皮膚消毒,平刺,留針1小時。推拿康復訓練按從四肢到頸部到脊柱到腰骶部到腹部的順序操作以提高患兒肌力及作用力、矯正患兒異常運動功能、回歸正常能力為主。以上治療3個月為1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2.2 觀察組: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結合快速淺刺背部脊柱兩旁華佗夾脊穴治療,選用28~30號長1.0寸毫針,局部皮膚消毒后,先針刺兩側頸百勞穴,攆轉并留針1分鐘,再定針大椎穴得氣后留針1分鐘,脊椎旁均消毒后以毫針沿華佗夾脊穴兩側交替快速淺刺直至腰骶部,整個治療過程中不拘束患兒運動,在達到穴位刺激作用的同時也能加強患兒脊柱及四肢主動運動,尤其對脊柱兩側肌肉自主收縮性明顯加強。療程同對照組。
3.1 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患兒脊柱運動障礙緩解的臨床療效,療效判定從患兒主動完成翻身運動、主動坐位、主動爬行、自主站立、行走跳躍動作這五個階段性動作完成程度進行。經過6個月治療后,患兒均超過1周歲,同年齡段正常兒童基本都能夠完成以上各階段動作。臨床療效標準:經治療后患兒能夠主動完成翻身、坐、爬、站立,并能基本完成行走跳躍動作而無明顯畸形者視為痊愈;經治療后患兒能夠主動完成翻身、坐、爬、站立等動作,但較正常兒童肌力偏軟,支撐時間及穩固程度較正常差者視為顯效;經治療后能夠完成翻身、坐位,肌張力低下,能夠在幫助下或扶物站立為有效;經治療后仍無法坐立為無效。
3.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3.3 兩組患兒各項運動功能完成評定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各項運動功能完成評定比較(-x±s,分)
本病可歸屬于祖國醫學“五遲五軟”范疇,“五遲”即立遲、行遲、語遲、發遲、齒遲;“五軟”即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脊柱及四肢軟,如宋代古籍《幼幼新書》中提出:“小兒五軟不治:手軟、項軟、腳軟、腰軟、背軟?!焙喲灾褪撬闹c脊柱運動障礙。多因先天稟賦不足如腎精虧虛,氣血虛弱,骨脈不強,筋肉痿弱;后天調攝失當如外感六淫,多病久病,誤食涼藥,乳食吸收不足等。總言之就是臟腑經脈氣血功能不足致病,發為腦空體軟,故筆者選擇腦部頭針刺法結合脊柱的華佗夾脊刺法治療為主。頭皮針目前臨床普遍應用最廣泛的是“醒腦開竅”針法,但其主要針對中風后遺癥患者,刺激量偏重,而筆者治療對象為小兒,故選擇傳統頭皮針針刺運動障礙特定區穴位為主,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激活腦部再發育,增強神經興奮性,恢復腦細胞活性而起到醒神定志之效?!邦^為諸陽之會”,督脈“入屬于腦”,督脈與腦聯系密切,總督一身之陽氣,督脈的分支與膀胱經相貫通,背為陽,而華佗夾脊則位于督脈與膀胱經之間,貫穿兩經,故針刺華佗夾脊穴不僅可以誘發脊柱自身相關肌肉興奮,功能增強,還可以促使腦-督脈-臟腑軸線的經脈氣血功能活動活躍,以強筋健骨,調整臟腑氣血功能,并能上貫營養腦脈,使五遲五軟病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