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晨 孫征涯 范建國
浙江省嘉興市中醫醫院 浙江 嘉興 314001
剝脫性唇炎是由化學物、日光或不明原因所致的唇部慢性炎癥,以唇部干燥脫屑、糜爛滲出、腫脹、結痂、鱗屑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多伴有灼熱、瘙癢、疼痛或觸痛等癥狀,反復發作,病程較長。多發于青年女性。筆者在學習經典時發現“溫經湯”條文中提到“口唇干燥”這樣的唇炎表現,從而想到應用溫經湯治療唇炎。近來在臨床中應用溫經湯加減治療多例“沖任虛寒、瘀血阻滯”的唇炎都取得不錯的療效。下文從溫經湯的原文和方藥組成來探討其治療剝脫性唇炎的機理。
溫經湯見于《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里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指出溫經湯證的病因是“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發病年齡是“年五十所”,辨證要點“唇口干燥”。女子50歲左右處于圍絕經期,這一階段的生理特點,《素問·上古天真論》有描述:“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溫經湯條文中“年五十所”應當理解為“沖任虧虛”的生理狀況,而不是單指發病年齡。在沖任虧虛的情況下再伴有瘀血阻于胞宮的情況,就會使沖任陰血不足,血行凝滯,津液不能上承出現“口唇干燥”的癥狀。對此《醫宗金鑒》中有詳細論述:“陽明脈挾口環唇,與沖脈會于氣街,皆屬于帶脈。”《難經》云:“血主濡之。以沖脈血阻不行,則陽明津液衰少,不能濡潤,故唇口干燥。斷以病屬帶下,以曾經半產,少腹瘀血不去,則津液不布,新血不生,此則唇口干燥之所由生也。”可見發病原因一方面由于津虧血少,不能濡潤;一方面由于瘀血阻滯,津液不布,新血不生。
溫經湯組方:“吳茱萸三兩,當歸、川芎、芍藥各二兩,人參、桂枝、阿膠、牡丹(去心)、生姜、甘草各二兩,半夏半升,麥門冬(去心)一升。右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溫經湯中含有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桂枝茯苓丸、麥門冬湯等方義,因此溫經湯應有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溫經散寒、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麥門冬湯滋陰清熱、降逆下氣的作用。方中吳茱萸溫肝脾,散寒定痛,桂枝溫通血脈,兩藥合用溫通散寒;當歸、川芎養血活血;阿膠、麥冬、芍藥滋陰養營潤燥,補肝腎、固沖任;丹皮既清陰分虛熱,又助當歸、川芎化瘀;人參、甘草益氣補中,使氣旺脾健,生化有權,陽生陰長則氣血、津液得充;更以半夏、生姜降逆溫中,兼順沖任之氣。根據溫經湯的方藥分析,本方溫中寓補,溫中寓通,氣血雙補,肝脾同調。《素問·調經論》言:“氣血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行,溫則消而去之。”溫經湯用溫補的藥物祛沖任虛寒,補中焦脾胃,使氣血生化有權,血行通暢則瘀血自去,津液輸布正常,口唇得以榮養。
沈某某,女,26歲。2018年1月9日因“口唇干燥、瘙癢3年余”就診。曾在外院診斷為“唇炎”,用維生素B、他克莫司軟膏等治療效果不顯。刻下口唇干燥,瘙癢,畏寒,夜間口干,早醒,二便正常,疲乏,手心潮熱,月經量少色深,有血塊,小腹涼。追問病史,自3年前流產后逐漸出現口唇干燥。查體:口唇干燥,有少許鱗屑,無水皰。舌淡紅、舌體瘦小、苔薄白,舌下絡脈曲張,脈沉細弦。辨證為沖任虛寒、瘀血阻滯。方用溫經湯和沙參麥冬湯加減:吳茱萸、當歸、川芎、白芍、南沙參、桂枝、牡丹皮、甘草、茯苓、知母、玉竹、半夏各10g,麥冬15g,益母草、大棗各20g。用此方加減治療3個月,患者唇口干燥、瘙癢的癥狀基本消失,無夜間口渴,月經量增多、無血塊,畏寒、小腹冷減輕。
按:患者3年前流產損傷沖任,氣血虧虛,血行無力,瘀血阻于胞宮。小腹冷、畏寒為里虛寒,病在三陰;唇口干燥是津虧血少、瘀血內阻的表現;月經量少色深、有血塊是瘀血阻滯胞宮;手心潮熱、夜間口渴是陰虛津虧,虛火上炎;脈沉細弦是厥陰經脈象。辨證為厥陰病,沖任虛寒,瘀血阻滯,陰虛津虧。故用溫經湯溫補沖任,養血活血,沙參麥冬湯養陰生津潤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