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旭莉潘 蕾 鄭慶輝 吳 均楊 君俞 勇張愛琴
1 浙江省立同德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12
2 浙江省腫瘤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22
化療是乳腺癌重要的治療手段,劑量密集型化療在增強療效的同時,也加劇了毒副反應,因而影響和限制了其應用。但中醫(yī)藥在減輕化療產生的毒副反應、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減少化療輔助用藥劑量方面作用優(yōu)勢明顯。
中醫(yī)學認為,乳腺癌歸屬于“石癰”“乳石癰”“乳巖”等病范疇。陳實功《外科正宗》首先提出:“夫乳病者,乳房為陽明胃經所司,乳頭為厥陰肝經所屬。”《婦人大全良方》指出:“若初起,內結小核,或如鱉、棋子,不赤不疼,積之歲月漸大,巉巖崩破如熟石榴,或內潰深洞,此屬肝脾郁怒,氣血虧損,名曰乳巖。”闡明了乳巖的病因多為肝脾郁怒,氣血虧損。女子以肝為先天,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如女子思慮過多,肝氣不暢,氣滯血瘀則易成結,郁而化火則傷及脾。脾胃為后天之本,若患者脾胃虛弱,化源乏力則正氣不足,脾虛生濕,蘊而成痰。氣郁與痰濁循肝胃兩經膠結,久而血瘀痰凝結成于乳,發(fā)為乳巖。故臨床上乳腺癌患者多以肝郁脾虛證為基礎證型[1],治當疏肝理氣,和胃健脾。
健脾疏肝飲為筆者自擬治療乳腺癌肝郁脾虛證患者的常用方,藥物組成為:白術、白芍各12g,佛手10g,茯苓、制黃精各15g,矮地茶、淮小麥、生黃芪、薏苡仁各30g[2]。方中生黃芪益氣補中,白術、茯苓、薏苡仁健脾滲濕,四藥皆歸屬于脾經,培補“后天之本”,增強患者消化與吸收功能,緩解化療后所致的納差、便秘、腹瀉等消化道副反應,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佛手疏肝理氣,白芍柔肝斂陰,淮小麥養(yǎng)心安神,三藥合用能明顯改善患者情緒抑郁、失眠心悸等情志癥狀;矮地茶利濕解毒,可明顯改善化療后所致的肝功能異常;黃精補益脾腎,可減輕化療后的血液毒性,改善骨髓功能抑制。眾藥共奏益氣健脾、疏肝理氣之功效。臨床應用十余年,療效顯著。舉案如下。
姚某,女,40歲。2018年3月6日首診。13歲初潮,平素月經規(guī)則,無陰道異常出血史。2-0-2-2,末次生育年齡38歲。2018年3月5日沐浴時自覺觸及左乳腫物。2018年3月12日腫瘤穿刺組織病理:左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組織學分級Ⅱ級,無脈管癌栓;免疫組化表達:ER-,PR-,CerbB-2++,Ki67 30%;FISH檢測:HER-2過表達。左腋窩、鎖骨上淋巴結穿刺細胞學檢測:符合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生活工作壓力較大,平素性情急躁易怒,診見:心煩抑郁,焦慮不安,面色少華,腸鳴矢氣,便溏不爽或溏結不調,或腹痛則瀉。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西醫(yī)診斷:左乳浸潤性導管癌(cT2N3M0)HER-2過表達。中醫(yī)診斷:乳巖(肝郁脾虛)。3月14日起予劑量密集型化療方案:EC(E表柔比星90mg/m2D1,C環(huán)磷酰胺600mg/m2D1)-T(多西紫杉醇75mg/m2)2周方案化療;該患者具體劑量是EC(E表柔比星130mg D1,C環(huán)磷酰胺800mg D1)-T(多西紫杉醇115mg)。同時予健脾疏肝飲原方。7劑。每日1劑,水煎150ml,分上下午服用。2018年3月16日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10U/L,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18U/L;2018年3月20日血常規(guī):白細胞2.1×109/L,中性粒細胞1.5×109/L,血小板155×109/L。予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瑞白)150μg/d×3d升白。2018年3月21日二診:復查肝功能正常(ALT 22U/L,AST 18U/L)。患者神疲乏力,面色少華,惡心欲吐,大便偏干,腹痛腹瀉未作,舌淡、苔薄白,脈沉弦無力。上方去淮小麥,加炒黨參、煅赭石各15g,太子參30g,炒麥芽、火麻仁各20g。14劑。藥后癥狀輕減,2018年4月3日復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4.0×109/L,中性粒細胞2.7×109/L,血小板130×109/L;肝功能:ALT 23U/L,AST 18U/L。守方略作加減,續(xù)服至6周期化療后。2018年6月25日進行左乳癌改良根治術(左乳切除+左腋窩淋巴結清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