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榮金 周天梅
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廣興醫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又稱面神經炎、貝爾麻痹,是因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所致的周圍性面癱,以患側面部表情肌癱瘓為主要表現,如額紋消失,眼裂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口角歪斜,貝爾征等[1]。目前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確,一般認為與嗜神經病毒感染有關,多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勞累后起病。西醫治療以糖皮質激素、營養神經、抗病毒、護眼為主[2]。大部分患者及時治療后可逐步恢復,但不完全性面癱一般需要治療1~2個月,完全性面癱則需6個月甚至1年,治療周期較長,且常遺留后遺癥[3]。中醫治療本病多針藥并用[4],而筆者導師周天梅老師通過辨病與辨證結合,抓住其“脈絡空虛,賊邪不泄”的發病特點,以《千金》三黃湯為主方,不僅可以縮短本病治療時間,而且能有利于改善患者體質。
《千金》三黃湯見于《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附方《千金》三黃湯: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麻黃五分,獨活四分,細辛二分,黃芪三分,黃芩三分。”
方中麻黃驅邪外出,《神農本草經》言其“發表出汗,去邪熱氣”,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有興奮神經的作用[5];黃仕沛先生擅用古今錄驗續命湯治療多種神經系統疾病,認為麻黃可“振奮沉陽”,是神經功能受損不可多得的一味良藥[6]。黃芪固表扶正,《神農本草經》言其“主大風,補虛,排膿止痛”,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具有調節人體免疫功能的作用[7]。麻黃與黃芪相伍,一泄一補,符合《金匱要略》所言“脈絡空虛,賊邪不泄”,烏頭湯中用麻黃與黃芪同用,亦是如此。黃芩瀉火除煩,且可預防邪氣郁而化熱。獨活、細辛祛風散寒。全方以固表祛邪為主,兼散寒除熱之功,符合面癱病發病特點。故可作為面癱病之基礎方。
中醫不傳之秘在于量。方中麻黃用法用量最為關鍵,筆者導師經驗,依據患者體質虛實不同,麻黃初始用量為10~15g,每次遞增3g,另外,用仲景方須遵仲景法,麻黃須先煎,去上沫,則可減輕麻黃不良反應。
“細辛不過錢”之說源于陳承《本草別說》“若單用末,不可過錢,多則氣悶塞不通則死”,成為了目前臨床中的法定劑量[8]。有研究發現,細辛的毒性主要是其揮發油成份中所含黃樟醚所致[9],故在湯劑使用中無須受限于此。根據患者寒熱偏重不同,常用細辛劑量為5~10g,臨床使用中未發現有細辛中毒者。
黃芪大劑量使用可提高人體免疫功能[10],若患者平素易感,或出現乏力、自汗、皮肉松弛等癥,可用至60g,甚至更大,如無上述表現,常規劑量為15g左右。黃芩、獨活則多在6~15g之間。
此外,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還需重視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重要性,在以《千金》三黃湯為基礎方的同時,需根據實際情況辨證加減。屬風寒者,加用桂枝湯;風熱者,加用僵蠶、葛根,或加大黃芩用量;風痰者,加用白附、僵蠶等祛痰通絡之品;氣虛血瘀者,可加大黃芪用量,或加用黨參、白術、川芎等益氣活血。
案1 吳某,男,36歲。初診日期:2017年12月8日初診。迎面受風后出現口角歪斜2天,伴左耳后脹悶不適,頭痛,平素易感,易汗,受風后易頭痛。刻診:左側額紋及鼻唇溝變淺,左側閉目不能,口角右歪,手心潮,納差,寐可,二便無殊,舌淡、苔薄膩,脈浮細軟。中醫診斷:面癱病;辨證:表虛風寒襲絡;治法:固表祛邪,散寒通絡。處方:麻黃(先煎)、黃芪各15g,桂枝、赤芍、生姜各12g,獨活9g,黃芩6g,細辛5g,大棗10g,炙甘草8g。7劑。每天1劑,水煎,分早晚兩次溫服。2017年12月15日二診:口角歪斜好轉,耳后脹悶感減輕,頭痛緩解,仍易汗出,手心潮,舌淡、苔薄白,脈浮細軟。前方麻黃增至20g,先煎,黃芪亦增至20g。7劑。2017年12月22日三診:口角歪斜較初診時明顯減輕,耳后脹悶感消失,易汗情況好轉,胃納可,舌淡、苔薄白,脈浮細。前方麻黃增至23g,先煎。14劑。2018年1月5日四診:口角歪斜基本緩解,雙側鼻唇溝及額紋對稱,左側閉目可,胃納可,舌淡、苔潤,脈細。服藥后無心悸不適,前方麻黃增至28g,先煎。7劑。半月后隨訪,患者表示口角歪斜已基本恢復。
按:患者平素表虛,腠理不密,故易感外邪,營陰不能內守,故易汗、手心潮,風寒邪氣中于頭面經絡,故見口角歪斜、頭痛、耳后脹悶,外邪客胃,胃氣受損,故納差,舌淡,脈浮細軟為表虛外感之象。四診合參,屬表虛風寒襲絡證,故治以固表祛邪,散寒通絡,予三黃湯合桂枝湯,方中麻黃、黃芪一泄一補,固表祛邪,細辛、獨活散寒通絡,黃芩防止邪郁化熱,桂枝、赤芍調和營衛,生姜、大棗、炙甘草健胃和中,二診因患者仍易汗,考慮表虛較甚,故加大黃芪用量,麻黃用量為使用本方之關鍵,因未見心悸等副反應,故逐漸增量。
案2 熊某,女,35歲。2017年12月13日初診。勞累后出現口角歪斜1周,伴右側耳后疼痛,局部未見皰疹,外院予中成藥治療后癥狀未見改善。刻診:右側額紋及鼻唇溝變淺,口角左歪,右眼閉目不全,心悸,手心潮,納寐可,大便干,小便無殊,舌淡、苔膩,脈浮滑略數。中醫診斷:面癱病;辨證:風痰阻絡;治法:祛風化痰通絡。處方:麻黃(先煎)、黃芪各15g,細辛、黃芩、僵蠶、地龍、關白附、炙甘草各6g,桂枝12g,獨活8g,生白術30g。7劑。每天1劑,水煎,分早晚兩次溫服。2017年12月20日二診:口角歪斜、大便干好轉,心悸、手心潮減輕,仍感耳后疼痛,舌淡、苔薄膩,脈浮軟,前方麻黃增至18g,先煎,加制附子(先煎)15g。14劑。2018年1月3日三診:口角歪斜明顯減輕,耳后疼痛好轉,偶有心悸,大便無殊,雙側鼻唇溝基本對稱,右眼閉目尚可,舌淡、苔薄白,脈軟略浮。前方麻黃增至20g,先煎,去僵蠶、地龍、制附子。7劑。半月后隨訪,患者訴口角歪斜已緩解,故未再復診。
按:風痰阻于頭面經絡,故見口角歪斜,經氣痹阻,故耳后疼痛,痰擾心神,故心悸,痰濕阻滯,津液不生,故大便干,苔膩,脈浮滑為風痰之象,四診合參,屬風痰阻絡證,治以祛風化痰通絡,故于三黃湯基礎上合用牽正散(地龍代全蝎),奏化痰通絡之功,桂枝、炙甘草定悸,生白術生津通便。病證方相應,故有良效,二診因耳后疼痛未減,故加用制附子止痛,三診因痰漸消散,故去僵蠶、地龍,疼痛減輕,故去制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