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美 張春(通訊作者) 葉梅惠 謝曉楓
(1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 云南 昆明 650011)
(2昆明醫科大學海源學院 云南 昆明 650106)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中藥的了解也越來越多,在此背景下,中醫藥行業得以飛速發展,中藥配方顆粒的投入市場無疑是我國傳統中藥順應市場而產生的新興事物,擁有著廣闊的前景。中藥配方顆粒是以傳統中草藥為原料,利用現代化技術提取有效成分,經過濃縮、干燥等一系列復雜的加工程序制成的。它與傳統煎煮的中草藥相比,具有質量可控,品質有保證,安全、有效、攜帶和應用更加便捷,患者依從性高,便于醫院開展工作等特點[1],擁有越來越廣泛的受眾人群,也得到了患者的廣泛認同。
本研究通過統計2018年1月—2018年5月我院中藥配方顆粒的使用情況,分析我院中藥房中藥配方顆粒處方量排名前25位的中藥應用情況,為我院中藥配方顆粒的合理使用,以及藥品的計劃采購與量化管理提供參考依據。
我院中藥房現有中藥配方顆粒共214種,由于中藥配方顆粒種類過于繁多,通過HIS,對我院2018年1月—2018年5月所有中藥配方顆粒處方量及其使用量進行統計,根據各種中藥品種處方所占比選取使用頻率排名前25位的中藥品種。
采用Excel統計該25味中藥配方顆粒的處方量、使用量,收集我院中藥配方顆粒處方,將這25個品種的常用劑量與2015版《中國藥典》規定劑量進行比較,得出相符率,并結合功效分類分布,分析藥品使用情況。
我院2018年1月—2018年5月中藥配方顆粒所發處方數量為3553張,根據各中藥品種處方所占比選取使用頻率排名前25位的中藥品種。其中附片使用頻率最高,茯苓、法半夏、陳皮、干姜、砂仁、炙甘草、高良姜、桔梗、細辛、川芎、黃柏、厚樸、苦杏仁、吳茱萸、骨碎補、生姜、麻黃、醋香附、白芍、當歸、桂枝、小茴香、益智仁、制遠志。
統計涉及使用頻率居前25種中藥配方顆粒,按功效分類,其中溫中藥、補虛藥、解表藥、化痰止咳平喘藥品種居多。
使用頻率居前25位中藥配方顆粒處方給藥劑量與2015年版《中國藥典》規定劑量的相符率,發現除個別藥物外大多數符合規定。其中,附片使用劑量有80.87%高于規定劑量,且劑量大多為30g;骨碎補100%高于規定劑量,劑量為10g的占91.06%,劑量為20g的占8.94%;而法半夏有64.54%高于規定劑量,吳茱萸有42.24%高于規定劑量;茯苓有32.12%高于規定劑量,砂仁、細辛、當歸、桔梗、醋香附、制遠志、白芍、益智仁分別有20.24%、11.78%、7.26%、7.05%、6.63%、6.21%、5.39%、4.24%高于規定劑量。
我院使用頻率較大的這25個品種,溫里藥、補虛藥品種居多,其中附片的使用頻率最高、消耗量最大、且劑量偏大,大多處方為四逆湯、吳萸四逆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加減應用,這與我院醫生屬扶陽派有關。通過醫院HIS系統查詢2017年1月至5月處方總數:3553張,其中,篩選出含四逆湯(方藥組成:附片、干姜、甘草)的處方為622張,占比17.5%;含四逆二陳湯(方藥組成:附片、干姜、甘草、陳皮、茯苓、法半夏)的處方為781張,占比21.98%,;含吳萸四逆湯(方藥組成:吳茱萸、附片、干姜、炙甘草)的處方為174張,占比4.9%;含吳萸四逆二陳湯(方藥組成:附片、吳茱萸、干姜、甘草、陳皮、茯苓、法半夏)的處方為591張,占比16.63%;含四逆二陳合溫中湯(方藥組成:附片、干姜、甘草、陳皮、茯苓、法半夏、砂仁、丁香、烏藥、海螵蛸)的處方為240張,占比6.75%;這些由四逆湯加減變化而來的總處方量總共占比67.67%。另外含當歸四逆湯(方藥組成:當歸、桂枝、芍藥、細辛、通草、炙甘草、大棗)的處方為405張,占比11.4%,含吳萸當歸四逆湯(方藥組成:吳茱萸、當歸、桂枝、芍藥、細辛、通草、炙甘草、大棗)的處方為407張,占比11.46%。這些方劑主要用于治療辯證屬水寒土濕木郁等引起的一系列疾病,比如:消化系統:食管炎、胃炎、胃潰瘍、膽囊炎、膽石癥、胰腺炎、結腸炎、直腸癌等;呼吸系統:肺心病、慢阻肺;心血管系統:高血壓、高脂血癥;泌尿系統:前列腺炎、前列腺Ca;神經系統:三叉神經痛、偏頭痛、頑固性失眠、焦慮癥;內分泌功能紊亂:甲減、痤瘡、更年期綜合征、月經紊亂、痛經、面部黃褐斑;生殖系統:不孕、不育、性功能障礙等等多種疾病,療效顯著。
3.2.1 小包裝劑量不夠靈活 在臨床使用中,中藥配方顆粒以其服用方便、療效可靠得到了醫患的認可。但藥品使用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小包裝固定劑量限制其調劑范圍不夠靈活,具有一定局限性;兒童臨床用藥劑量低,當量換算后顆粒調劑量低于包裝劑量,會造成調劑困難或劑量不準確;某些顆粒難溶于水,顆粒混懸在一起,兒童服用有困難。建議廠家改進工藝,使藥品能靈活調劑并能兼顧方便兒童服用。
3.2.2 超劑量用藥情況 我院臨床中仍存在使用中藥配方顆粒劑量不符合2015版《中國藥典》規定的現象。由于中醫是幾千年薪火傳承的醫學,帶有明顯的經驗色彩。古方劑量,常是現代用藥的重要參考甚至是主要依據,因此,古今臨床用藥劑量均應是討論范圍。從古今臨床實際應用劑量來看,超劑量應用可謂是一種帶有普遍性的現象。檢閱歷代方書典籍,超劑量用藥的現象亦比比皆是。
通過對我院中藥配方顆粒處方量排名前25位的中藥應用情況的分析,了解目前藥品的使用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可促進我院中藥配方顆粒的合理使用,以及為藥品的計劃采購與量化管理提供參考依據,中藥劑量的確定,既應有歷史應用的經驗傳承,又當對藥材品質、患者情況及用藥目的等多種因素進行綜合考量。但對歷版《藥典》沿革進行認真審視,其對劑量的標定并未明確聲明其依據。《藥典》中大多數中藥的用量,背離了臨床用藥實際,其伸縮幅度偏小,高限量偏低。《藥典》規定用藥劑量,或許是出于對用藥安全性的考慮。但這種規定并非安全用藥的萬全之策,可在廣泛調查的基礎上,集思廣益,尋求一個妥善的解決之道,從而改變和解除中醫師在臨床用藥劑量上藥物的兩難的處境。將建議的劑量寫入《臨床用藥須知》之類附加文件,對于規范和約束中藥劑量,發揮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