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鮑志堅
由陳曉卿擔任總導演的大型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開播后迅速掀起收視熱潮,節目跳出中國傳統美食的敘述框架,以美食的流轉為媒介,放眼全球、追溯歷史,并運用一系列高科技拍攝手段,展現了國產美食紀錄片的最高水準。每周日21∶07相約浙江衛視成為全國“吃貨”的固定“飯局”,而這部堪稱“深夜放毒”的作品殺入衛視周末晚間黃金檔后,收視高開高走,豆瓣評分也穩定在9.2的高分,而浙江衛視開辟黃金時段排播紀錄片,營銷推廣上更不遺余力,亦展現了其作為頭部衛視的社會擔當和引領責任。
《風味人間》從一開播就“看餓”了中國人,伊比利亞火腿、龍須筍燉雞、廣西酸鴨子……迥異的口味,同樣的眼饞。《風味人間》涉獵了食材的發展流變,烹飪手段、器具的不斷升級,中華美食的繼承與傳播,中外美食的呼應與巧合,而在充分展現知識性、趣味性的同時,食材背后的人文故事讓《風味人間》走胃亦走心。
《風味人間》的拍攝素材中,只有0.5%的精品最終呈現在了成片中,而創作者的精工細作也得到了積極反饋。在很多觀眾看來,《風味人間》的每一幀畫面都可定格作為海報,堪比電影的畫質中處處可見攝影團隊的煞費苦心,無論草原大漠上,還是驚濤駭浪里,自然景色與人物鏡頭的拿捏同樣用心,而美食鏡頭則更追求極致,而走在行業前端的超微觀攝影、顯微攝影更是可圈可點,以肉眼在顯微鏡下能觀察到的“分子級”畫面向觀眾展示食材內在的化學變化,不僅極具科普性,更令“蟹肉蘸醋”、“馬肉冰晶”的過程成為了一次美學享受。
在呈現“風味”一點上,《風味人間》恰如其名,找到了人間至味的完美打開方式。而隨著篇章逐漸展開,很多觀眾也發現,《風味人間》“暖哭”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節目對人情味的渲染也沿著美食的路徑縱深而入。爸爸媽媽用愛炮制的家常菜,不僅撫慰味蕾,更溫暖心房;美食背后的勞作,讓現代人反思一粥一飯來之不易,須要珍惜物力;中國美食的世界之旅,不僅激起外出游子的濃濃鄉愁,更展現了中國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中國軟實力提升的外在表現之一。美食之美,最美是人情。

不僅是中國文化自信的傳播者,更展現了浙江衛視作為主流價值引領者的社會責任感。

在浙江衛視《風味人間》每周日晚播出期間,其介紹到的美食、烹飪器具、劇中人物頻上熱搜,更拉動了相應商品在電商平臺的售賣,不僅“帶貨”實力不俗,還讓不少地方特產瞬間變“網紅美食”,社交媒體上更有很多觀眾留下期待家鄉美食被點名的留言。
《風味人間》的爆款背后,是節目高質量的制作水準與浙江衛視強勢傳播渠道的碰撞整合。浙江衛視將一直被視為“小眾”的紀錄片排播到周末黃金檔的激烈競爭中頗為大膽,但此次試水成功,正是在各平臺競爭愈發同質化的大環境下,觀眾審美需求不斷提高,浙江衛視對市場風向標的準確感知,輔助平臺資源的營銷推廣,也讓此次文化節目挑大梁成為商業價值和社會責任雙贏的經典案例,并提升了浙江衛視的品質和調性。
在《風味人間》之前,作為頭部省級衛視,浙江衛視對優秀紀錄片的扶植力度可謂持續加碼,尤其是具備相當人文深度和美學價值的精品紀錄片,浙江衛視從不吝惜版面。多年來,紀錄片逐漸成為浙江衛視內容矩陣中不可或缺的人文大餐,從《南宋》、《西湖》、《愛上中國》到今年熱播的《風味人間》、《西泠印社》之《孤山路31號》等力作,不僅是中國文化自信的傳播者,更展現了浙江衛視作為主流價值引領者的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