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盼盼 高 雷
“蘋果公司將銷售預期下調幾乎完全歸咎于中國經濟放緩,但實際情況要復雜得多”,英國《衛報》3日發文,終于說了句公道話。此前一天,蘋果公司宣布16年來首次下調銷售預期,并將此歸咎于“中國經濟下行超過預期和貿易戰”。而美國媒體在報道時幾乎一邊倒強調“中國經濟下滑”:CNN的標題是“蘋果的問題敲響了關于中國未來的警鐘”,《紐約時報》則稱,蘋果手機出人意料的聲明“再次證明中國經濟已經陷入嚴重的問題”。這一論調4日在中國互聯網上引起熱議,有網友回應說:“華為手機賣得也不便宜,為什么賣得好呢?”
為了佐證“蘋果手機銷量差怪中國經濟”,CNN3日還引述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哈塞特的話稱,美國對中國產品加稅給中國經濟造成打擊,影響了在華銷售的美國公司的收益。他說,盡管短期內這會對美國公司的利潤造成損害,但他們在長期會受益,“如果我們與中國談判成功,那么蘋果和所有公司的銷量都將恢復。”《紐約時報》則援引國外知名金融公司“穆迪分析”的首席經濟學家贊迪的話說:“蘋果是行業領頭者,每個人都會買蘋果手機,所以如果沒人買蘋果手機了,說明大家的經濟情況都很不好了。”
與美國媒體相比,《衛報》的分析理性多了。文章稱,蘋果公司的困境遠遠超出了中國經濟的放緩,更高的價格、行業競爭、文化差異和西方市場的飽和、消費者更換手機的周期延長,多重因素導致蘋果銷量不佳。“iPhone的定價不斷升高,2017年的最高價是1000美元,一年后推高到1449美元,而用戶并沒有同步富裕起來”,分析稱,蘋果產品在中國的價格上漲速度更快,且遇到了華為、oppo、vivo和小米這樣的本地競爭對手,后者的手機性能甚至超過iPhone,價格卻低得多。華為目前是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制造商,其設備成本僅為蘋果的一半。《華爾街日報》4日稱,蘋果應警惕重蹈三星在中國市場遭遇的大衰落——5年間從將近20%的市場占有率跌至不到1%。
“價格上漲的同時,蘋果已經失去了創新基因”,不少中國及國外的手機業內分析文章都指出,這才是蘋果在中國光環褪去的主要原因。“美國之音”4日稱,一些分析師表示,蘋果下調銷售預期反映出這家科技公司長期存在的問題。國際數據公司(IDC)的數據顯示,2015年,蘋果是中國市場上銷售第三的手機制造商,而2018年前三季度,蘋果的排名降到第五。▲
環球時報2019-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