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如 許榮正
浙江省臺州醫院 浙江 臺州 317000
許榮正主任中醫師為臺州市首批名中醫,從醫40余年,學驗俱豐,致力于“針至病所”相關理論的研究,在傳承中創新,運用“集針刺法”治療經筋疾病,療效顯著。現總結其經驗,介紹如下。
《內經》針刺法有五刺、九刺、十二刺等,其中多針刺法有齊刺和恢刺。“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三刺,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靈樞·官針》)是正中先刺一針,再于兩旁或上下各刺一針,三針齊用的一種針法。適于病變范圍較小而部位較深的痹痛等癥。“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靈樞·官針》)是一種直刺筋上,旁刺一針,并將此針一前一后提插多向透刺的針法,后人又稱為“多向刺法”。許師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認為多針刺法能有效治療經筋疾病,在古典針法的基礎上,提出了“集針刺法”的概念。
集針刺法是用2至9根毫針,集束同時并刺于病痛點的一種針法。針具選擇0.35mm×50.00mm或0.35mm×70.00mm的毫針,宜粗不宜細。操作特點:首先以押手指爪緊切病痛點,刺手集雙針快速并刺于痛點,雙針集束是集針刺的基礎用針單位,并根據病痛點的范圍增加針數,最多不超過9針,得氣后可加用溫針或電針療法。所治病痛點可為壓痛點、卡壓點、攣縮點等。
經筋之為病,以痛為輸,臨床的病灶點多以局部出現結點壓痛為特征。根據“針至病所”理論,治療局灶性經筋疾病,集針刺直達病所,有“針到則氣到”的作用,對定性定位明確的疼痛更易取效。以針尖靠近病灶是針至病所的一個經典針法,以針尖直刺或朝向病所,起到以針調氣的目的。
集針刺法的特點:集針刺是雙針并刺、集多針治療十二經筋產生局灶性病變、點面結合、療效明確的一種針法。第一抓緊刺激點。集針刺解決毫針在治療十二經筋產生局灶性病變的有效性而選用的針法,它的特點是雙針并刺,抓牢“筋扭點”,并集多針針刺,相較于單根毫針,不易偏離,做到針至病所。第二加大刺激面。集針刺是集合多枚毫針(集束)同時并刺于一點的針法,它解決了單根毫針治療經筋疾病時刺激面不足的問題,增強了毫針在治療經筋節點病灶的有效性,使卡壓的病灶更易被松解、分離,治“盡筋上”。第三增加刺激量。集針刺多針集束,快速并用,在增加刺激面積的同時更增加了刺激強度,能解決毫針在經筋層面上的局限性病灶的治療問題,包括筋經結點的壓痛緩解,攣縮點的分離松解。
4.1 梨狀肌綜合征:患者,男,40歲。訴右臀痛7天。平素工作時久坐,7天前久坐后突然站立,自覺腰部僵直,繼而臀部疼痛,伴股后及小腿外側感覺異常,略麻木,行走費力。西醫診斷:梨狀肌綜合征。中醫診斷:痹癥,腰腿痛。行經絡診察,腰椎棘突無壓痛,右臀部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處壓痛較劇烈,足少陽經于小腿循行處有麻木感。針灸治療:首取右臀部壓痛最明顯處行五針集針刺(毫針規格0.35mm×75.00mm),續配環跳、風市、委中、陽陵泉、足三里、承山、飛揚、昆侖等穴,得氣后行溫針治療,留針30分鐘。1次治療后患者自覺右臀痛明顯減輕,5次治療后諸癥消失,治愈。
4.2 拇指腱鞘炎:患者,女,56歲。主訴:右拇指不能彎曲2個月。患者右手拇指一般情況下不能完全屈曲,不能完全伸直,有“卡”住感,在極用力情況下屈曲時疼痛有彈響感,西醫診斷:拇指腱鞘炎,中醫診斷:傷筋。針灸治療:在大拇指根部尋痛點,發現圍繞拇指根部有兩個卡壓點,以此為輸分別予以五針集針刺,取電針療法,留針30分鐘。每日1次,治療次日拇指用力屈曲時疼痛減輕,2周后“卡”住感減輕,1月后基本復常。
集針刺法是許師在《內經》多針刺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針法,它既活化了毫針在治療局灶性經筋疾病的優勢,又優化了毫針的不足,使之更有效,是“針至病所”理論的臨床應用。集針刺法在臨床治療經筋疾病時有較多優勢,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