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 晶,張莉初,馬維娜
(1.新疆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21;2.烏魯木齊職業大學,新疆烏魯木齊 830002;3.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新疆昌吉 831199)
我國食品行業內,酒類企業在四川、山東、山西、貴州等地已成為優勢產業,帶動著地方經濟發展。但自改革開放至今,很多白酒產品從市場中消失,有的在洋品牌打壓下逐漸被淹沒,有的在合資和合營后被規模較大的企業收購,還有的由于保護措施缺乏而變成落后產品[1-2]?,F如今,利益成為了企業追逐的對象,市場上的各種品牌和搭便車的品牌侵權行為不斷出現。在國家反腐與“三公”消費約束等背景下,白酒行業產品品牌發展出現了瓶頸。
自從2014年實行了新《商標法》之后,對歷史文化底蘊不足,市場推廣資金存在限制的白酒產品發展非常不利,因此對白酒產品商標品牌的分析有著緊迫性與長遠性的意義。實際上,白酒行業發展呈現顯著性地增長趨勢,國內和國際上的銷量提升速度較快,并且該行業的文化影響力也日益擴大。但比較遺憾的是國內知識產權的立法中沒有特別針對白酒行業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導致市場中各種仿制和濫用白酒產品的現象不斷出現,這對白酒行業的發展造成了巨大障礙[3]。針對該問題,本文深入分析當前白酒行業標志法律保護體系存在的不足,并有針對性的提出完善法律保護體系的建議,為白酒行業的長遠發展提供保障。
現如今,白酒行業產品證明標志侵權現象十分嚴重,這與酒類有關法律保護體系存在不足有著非常大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自新《商標法》實行以來,各種傍品牌和惡意注冊商標的現象被大規模限制,增強了商標專屬權的保護,也提升了侵權賠償金額,但還是有著很多問題,亟待進一步解決。白酒產品標志法律刑事立法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現為:處罰的力度比較輕。關于知識產權的刑事處罰通常為3年以下,最高為7年;民事訴訟存在著不足。根據現在執行的刑訴法,商標侵權的刑事案件處理過程中,被害者受到的損失是在一定特殊條件下的,致使侵犯商標權的案件不能在刑事訴訟中得到實時高效地賠償[4-5];不能有效解決威脅社會的商標侵權現象,例如商標反向假冒等現象,并沒有認定為犯罪。
現今,還沒有全國統一的包含酒類生產與銷售等多環節的管控法規,導致販賣冒名白酒的情況非常多。同時,制售和假冒已經從以往的小作坊向團伙形式發展。甚至有些地方的制售假冒白酒產品已經形成了一條龍和集團化的趨勢。由于缺乏統一管理法規,導致白酒行業產品商標品牌在很多地方被侵權和假冒,白酒產品企業被迫跨地域進行打假。除此之外,白酒行業產品企業為了維護自身的權益,經常派遣專門的組織和團隊進行打假工作,然而在跨地域的打假過程中,會受到地方保護主義的阻礙,具體表現為:在跨地域打假過程中,當地的執法機關和部門針對侵犯白酒行業產品商標權的安全量刑呈現出畸形的現象,會出現不合理的緩刑等情況;針對刑事犯罪的情況查處停留在表面,導致查處的犯罪數量及額度會遠低于實際情況;由于某種原因,會放縱幕后的操縱者;針對生產假酒和倉儲假冒偽劣白酒產品的企業打擊力度不夠等。
白酒產品品牌經常受到侵權,除了和侵權人有關,還和白酒產品企業本身的法律意識不強有著很大的關系。該方面問題主要內容如下。
一方面,在使用商標品牌中存在違法現象。例如2012年的某企業根據兒童形象做關于電梯的廣告,這和當前的《廣告法》中不可以出現“阻礙社會公共秩序”等規定有著相悖的情況。不可否認,這種類型的虛假宣傳不僅欺騙了消費者,還損害了消費者的基本權益。
另一方面,對于商標管理處于忽視的狀態,存在馳名商標逐漸淡化的危機。在我國,沒有進行注冊的馳名商標還是使用“混淆”的理論,即根據消費者產生混淆與否當作禁止別人注冊或者使用某個商標的判斷準則。但在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這一理論已經不能充分地保護馳名商標。如果在不同種類的產品上使用和馳名商標雷同的商標,雖然不一定會令消費者產生混淆,但是該行為一定會損害或者淡化馳名商標和商標所有者之間存在的關聯[6-7]。針對此種情況,國外在對馳名商標的保護中,由混淆轉換到了淡化。
根據目前白酒行業標志法律保護體系存在的不足,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對于白酒行業標志法律保護體系完善提出的建議分為基本原則和具體實現兩方面。
2.1.1 白酒行業產品證明標志法律保護應遵循在先權的原則
這一原則的主要內容為:當在后權與在先權下商標雷同或相同,且可能會引起有關公眾產生混淆的情況,使在先權遭到損害,此時在后權就無法獲取法律的保護。然而假設在后權具備正當性質,亦或是已經得到了可以予以保護的利益,就應該從公平公正且科學的角度出發,兼顧各方利益,在利益最大化的約束下,利用更加靈活的模式對問題進行處理[8-9]。
2.1.2 白酒行業產品證明標志法律保護應遵循公平競爭的原則
法律與公正兼顧的條件下,從法律存在的內在屬性角度出發,需要對商標權利人與社會公眾整體利益進行綜合性地考量,以此使商標發揮出最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從而就應該遵循公平競爭的原則,達到有關權利間可以和平共處的目的。
2.1.3 白酒行業產品證明標志法律保護應遵循避免商業標識淡化的原則
作為以往混淆理論的突破,淡化理論的起點為混淆可能性判別準則的終點[10]。商標整體顯著性能越強,表示其在大眾意識中的形象就越深刻,進而對指定產品的保護欲望就越強烈。在淡化理論中,其目標為:將商標持有人針對大眾識別該商標的顯著性消失的可能消除;避免別人減損商標的特有性和識別性以及良好信譽等行為。
體系完善分為一般條款完善、例外條款的設置、相應法律責任條款的完善三方面。
2.2.1 一般條款完善的內容
對于不正當競爭的行為外延范圍進行擴充。我國現行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規定,不正當競爭行為主要是指經營者行為違反本法規定,對企業經營者自身的合法權益有著侵犯的行為,并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該條款與一般概念性條款存在著一定差異,由針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定義上看,對于不正當競爭行為給出了明確界定,此種類型的行為一定是違反了其中列舉的行為。雖然是概念性的條款,然而有著規制其行為的性質,由此不單純是一個非常抽象概括性的規定。
擴大一般條款整體適用范圍。國內《反不正當競爭法》出臺時,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整體復蘇階段,經濟市場競爭環境有著十分顯著的不足。由此,該階段的法律均會受到當時大體經濟環境的影響,從而具有一定局限性,且在市場經濟日益發展下,當時針對不正當競爭的分類上存在著不足。然而,雖然《反不正當競爭法》中一些規定具備實用性與靈活性,但在法律規定滯后性等方面還有待優化,且有法律漏洞。綜合上述分析,需要針對其予以優化與補充。
2.2.2 例外條款的設置
對于通用名稱與常用標識予以科學管理和使用,該部分內容指出的通用名稱為市場經濟中一些特定范圍內有著普遍適用性,沒有顯著性的指定商品名稱。國外相關人員對于該問題提出以下觀點:商品與服務標識均是一個形容詞,所以必須與某種恰當的商品,亦或是服務的通稱相互聯系當作整體使用。
注意商標在先使用。因市場經濟中包含著各種類型的主體,經濟活動具有頻繁特性,通常會出現一種情況,即一種商標會被一個經營者所占有,同時當作表征其商品的標志被向廣大消費者接受,以此被固定使用。除此之外,其他市場主體也在相對合理的條件下使用類似的商標,并生成了些許知名度,在這種情況下,將在先使用權利人確認為合理使用,并能夠繼續使用該商標,由于其對該商標使用具備在先性,不會因后者不合理的影響而失去使用權。其中,商標均為經營者以突破產品為目的而存在的,所以雷同商標的情況經常出現。在上述情況下,法律根據原則性條款提出了相應規定,且對于上述情況下的使用人員,假設有著合理善意的使用前提,那么就可以繼續使用該商標。
白酒產品外觀和功能正常顯示。在很多情形下,商品外觀會形成一個特定標識,則商品證明標志就需要受到法律保護?;凇渡虡朔ā分械谑粭l規定,僅能說明商品整體外觀和功能不可以進行商標注冊,然而如果這種標識存在著十分顯著的特點,則也可以實現商標注冊,但假設可以給消費者展現出具備特殊外觀的情形下,商品經營人員在自身商品中使用到的外觀和當前已有外觀存在相似性,同樣會被判定為一種不正當的競爭行為。
2.2.3 完善相應的法律責任條款主要包含的內容
民事法律責任的承擔分析:對于不正當競爭行為懲戒,還是主要以國內法律中規定的經濟賠償為主。商標侵權這一行為一般會給被侵權一方帶來經濟與企業形象兩方面的損害。由此,經濟方面的賠償無法完全解決侵權行為對企業整體形象的損害問題。在反不正當競爭法律保護體系中,為了消除侵權造成的不良影響,應該有公開道歉、消除影響等精神賠償形式。
根據上述內容可知,不正當競爭行為帶來的不止是經濟損失這一項,還存在精神損害,為此,應該對損害賠償范圍予以固定。建議在除了應得的經濟賠償之外,針對受害一方在不正當競爭行為證據調查中產生的費用也應該由侵權人承擔。進一步拓展賠償范圍,在適應市場經濟整體發展態勢時,也可以很好地體現出法律公平公正的原則。
當下市場競爭非常激烈,產品證明標志的價值已經不僅是標識本身,還是產品信譽與知名度等方面的體現?;诖耍园拙菩袠I產品為對象,對其標志法律保護體系進行研究。針對現行法律體系中存在的漏洞,提出了相應建議。我國的商標法律保護體系起步相對較晚,下一步應更好地借鑒國外產品商標法律保護體系,更加高效地為我國白酒行業產品商標法律保護提出合理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