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吉 趙國仁(指導)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中醫醫院 浙江 寧波 315500
《傷寒論》154條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筆者有幸隨浙江省名老中醫趙國仁老師臨診四年半,趙老除用此方治熱痞外,還靈活應用于臨床各種疾病,現總結病案3例如下。
胡某,女,20歲。2010年6月20日初診:高三學生,家中獨女,父母甚鐘愛之,自幼偏嗜,喜肥美,棄果蔬。近年來汗多,濈濈然而無時,靜則稍可,稍動輒涌而濕衣。大便偏難,數日一行,或中脘作脹。多處求醫皆云體虛,予參、棗之類,每每食用而未建寸功。觀其形體肥胖,頭面、肢體汗出較多,動則出汗,面色櫻紅,舌質紅、苔薄黃膩,脈細滑偏數。仿喻嘉言治楊季登長女汗多閉經案意,投以苦寒之劑:川連、黃芩各10g,生軍、木通各6g,淡竹葉5g。5劑后,汗得大減,心胸曠達,大便得通。復診加生地30g,玄參10g,又服7劑,二診告愈。
按:此例自汗,經各種檢查而無異常發現,西醫診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屬中醫自汗證。蓋多食肥甘,胃中積熱,熱逼汗泄。熱積于胃,上熏心肺。蒸于肺則皮毛疏松,腠理不固;炎于心則心火熾盛,迫液為汗(汗為心液),此即《內經》所謂“陽加于陰謂之汗”也。陽熱升散,陰津不固。熱積于胃,而見胸痞,津血不足,則為便秘,治宜清泄胃中積熱,而用苦寒之品。寒能清熱,苦能堅陰。取《傷寒論》大黃黃連瀉心湯意,方中黃連清心胃之火,黃芩清太陰內熱,大黃瀉熱開結,引火從大便而出;加木通、淡竹葉以清心火,導熱從小便而出。然苦寒之品,久用傷陰,故加生地、玄參以養陰津,得效即止,二診不再。此例之治正如張景岳所云“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者也。
楊某,男,45歲。1989年7月21日初診:近年來,夜不成寐,輾轉反側,徹夜難眠。曾四處求醫,服藥罔效。觀其所服之方,皆歸脾湯、天王補心丹、六味地黃丸之類,總以補益為要務。觀其形體豐盛,高雅華貴,全無虛象可征。舌苔黃膩,脈滑數。仿瀉心湯意:黃連、黃芩、姜半夏各10g,生軍6g,淡竹葉、生甘草各5g。服3劑后,已能安睡。
按:此例失眠,乃濕熱壅阻中焦,入夜火熱上炎,擾亂心神而致。患者乃公司老總,境遇優厚,肥甘炙煿,日不斷餐。時令補品,四季不乏,何虛之有?肥甘香醇,日日下咽,脾胃勞而累矣!積年累月,以致健運失司,濕濁內阻,郁久化熱,濕熱交熾,上蒸于心。入夜衛歸于心,加之濕火上炎,兩火相逼,心神難寧,安得入睡?苦能燥濕,寒能清火,非大苦大寒之劑難以見功。以大黃黃連瀉心湯苦寒之品燥濕清熱。濕熱得除,則無上炎之患,而得安睡。豈補藥所能勝任哉!方中加半夏者,取其和胃燥濕耳。
宣某,男,35歲。2014年7月15日初診:企業銷售人員,常陪客戶多飲,酒量特佳。近半年來,面熱難耐,如火灼燒。時雖隆冬,也不稍減。多處求醫,皆以清泄,或甘寒,或苦寒,皆不應。見其面色焮紅,詢之口苦胸痞,大便燥結,數日方行。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方藥:生大黃、黃芩各10g,黃連6g。藥入2劑,大便暢行,心下痞滿頓覺消減。7劑后,面熱漸消,焮熱大減。以其病久,濕熱膠著,難收桴鼓之效。小其劑而續進:黃芩10g,生軍、黃連、生甘草各6g。并囑擱杯停飲,多進素凈之物,以避“壅中”“內熱”之害。服之近月,始覺面熱不再,焮紅亦退,而痞脹皆消。
按:葉天士云:“酒熱戕胃。”蓋長期飲酒,濕熱內生,壅阻中焦,以致大便不通,而無下行之路,而循經上炎以至于面,濕熱蒸郁,氣機不暢,故胸痞焮熱作矣。酒者,曲水而成,質寒性烈,實則陽明,虛則太陰。入陽明則為胃腑濕熱,入太陰則為脾臟寒濕。濕熱壅阻于胃,氣機痞塞不通,故心下痞滿,循經上逆則為面赤而熱,口苦不適。大便不通,則濕熱無下行之路,更致壅塞上炎之患。治以清熱消痞,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既清上行之熱,又得下行之路,則陽明胃腑之火得以消矣。三物合用,熱去結開,下得通便之功,上取清熱之效。以其病久日深,難收朝夕之功。然久施苦寒,又恐損津傷胃,故加甘草以養胃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