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朝坤,范 露,沈瑞敏,吉義平,郭 城,邱承光
(武漢設計工程學院食品與生物科技學院,湖北武漢 430205)
根據教育部《2016 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1],截至2016 年,我國共有民辦高校742 所,在校生634.06 萬人,占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的23.5%。民辦高等教育在滿足社會需求、促進經濟發展、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等方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民辦高校的人才培養以繁榮地方經濟為首要目標,如何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地方民辦高校改革研究的熱點話題,也是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和發展的必然[2]。要培養應用型人才就必須進行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改革。實踐教學就是將知識、素質、能力和創新融為一體的綜合訓練,它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有著理論課程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實踐教學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幫助其了解實際生產、社會工作和工作的管理方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團隊精神與協作意識、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3]。
根據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圍繞素質與能力的培養,以實踐技能訓練為目標,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為中心,實踐教學管理體系和條件建設作保證,建立一個相對獨立、整體優化并與理論教學有機統一的實踐教學體系。
1.1.1 通過遞進式課程體系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遞進式課程體系,通過不同層次的訓練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建立了理論課—實驗課—綜合實習的課程體系。以食品分析系列課程為例,分別設置了“食品分析”“食品分析實驗”“食品分析綜合實習”3 門課程,形成了基本理論→基本實驗技能→綜合訓練的遞進式教學模式,通過不同層次的訓練以提高學生獨立的實驗設計、操作和分析能力。諸如此類課程還包括“食品工藝學”“食品工藝學實驗”“食品工藝綜合實習”,以及“食品安全與衛生”“食品安全檢測技術”“食品安全檢測綜合實習”等。
遵循教育規律,注重培養學與思的能力。將部分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有計劃地調整至大一、大二,通過大二暑期社會實踐,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徹底改變了以往學生大三讀完才清楚自己專業的狀況。形成“理論—社會實踐—理論—畢業實習”的兩輪循環,讓學生邊學理論、邊實踐、邊思索,“學”與“思”有機結合,既加深了理論知識又提高了實踐能力。
1.1.2 通過課外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自主實踐創新能力
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積極參加綜合實訓、食品文化節、學科競賽、大學生科技創新等項目,以及畢業論文課題研究,通過參與這些與實踐技能相關的項目,既強化了學生自主實踐動手能力,又激發了其實踐創新能力。在湖北省生物、化學等實踐技能競賽中,學生屢獲佳績。自2013 年至今,學院共獲批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國家級課題7 項,省級課題17 項,學生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0 余篇,獲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17 篇。
1.1.3 通過校外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在大一增設“認知實習”,通過參觀食品相關企事業單位讓學生了解專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食品工業的生產、組織管理和市場營銷活動等以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度。
在“食品分析綜合實習”等綜合性課程中,選派部分學生到檢測單位完成課程學分。通過在這些單位的學習,學生收獲很大,既開闊了眼界,學習到更多分析檢測儀器的使用,又提高了自己的職業素養,對實驗操作的嚴謹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時也對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有了更理性的認識。
通過為期1 個月的“畢業實習”教學環節,學生深入企事業單位,參與實際企業的實際生產運行,掌握本專業基本的生產實踐知識,深刻體會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在生產實際中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畢業實習,學生可以了解企事業單位的生產運行狀況、管理經營情況和行業發展現狀與前景,掌握產品生產工藝、生產設備、質量監控手段,掌握各種實驗檢測分析技能,將學過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與生產實際結合起來,養成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為畢業后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近5 年學校已陸續投入200 余萬元完善食品與生物科技實驗教學中心實驗教學條件,為學生課內外實踐教學的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學院積極拓展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目前已16 家企事業單位簽訂了實習基地建設協議,能夠充分保障學生校外實習的效果和質量。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專任教師全部承擔實驗實習、學科競賽、大學生科技創新等指導工作,能夠確保學生的課內外實踐活動得到教師的有效指導。
建立了由管理機構(人員)、規章制度、質量評價標準等組成的一套完整規范的實踐教學管理體系。學校教務處負責實踐教學的宏觀管理監督與教學運行質量監控;學院負責實踐教學條件保障和過程管理;系負責教學大綱的制訂、實踐教學計劃的安排與落實;實驗教學中心負責實踐教學相關規章制度的制訂與落實、校內實踐教學活動場地與設備的組織協調、人員的培訓與管理。
每一門實踐課程的開出,都做到了事前有計劃(實習計劃、授課計劃),執行有記錄(學生實習日志、實驗室管理日志、實習考核登記表等),事后有總結(實驗、實習、實訓報告,學生實習實踐總結交流會,教師小結等) 有評價(教師成績分析及總結、系審查、學院檢查、學校抽查),做到全程有監督有管理,任何一環節不合格均要求返工整改,確保實踐教學的實效。
2012 年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獲批湖北省重點培育學科,扶持該專業在師資力量、辦學條件、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發展。
2012 年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獲批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支柱) 產業人才培養計劃項目,鼓勵專業建設對接產業發展。
2013 年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獲批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重點對實踐教學環節目的、內容、體系等全方位改革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016 年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獲批湖北省“荊楚卓越工程師協同育人計劃”,旨在通過建立校企、校地、校所等協同育人機制促進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發展,加快培養適應和支撐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構建了“基礎實踐教學—專業實踐教學—綜合性與創新性實踐教學”3 個層次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搭建了“實驗室—科研平臺—實習基地”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平臺,創新實踐育人模式,確保實踐教學效果。
轉變了師生的教育教學觀念,讓他們理解到實踐教學不等同于實驗教學,而是一個涵蓋了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等各項實踐教學環節的體系,體系內的各實踐環節之間既有效區分又相互銜接,既有利于教師教,也有利于學生學。
改革了原有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建立了新的課程體系,強化實驗實習,重視產學結合、校企合作,促進學生課外自主學習,加大對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的力度,達到了知識傳授與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的協調發展。
近年來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就業率超過90%,考研錄取率近20%。在校企合作中,學生也展現了較強的綜合素質,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表現得到了企事業單位的高度認可,紛紛來校招聘優秀畢業生,一些科研單位也長期招收學生到這些單位參與項目研究。在數學建模、湖北省生物(化學)實驗技能競賽等專業競賽中學院學生屢獲佳績。在學校組織的“食品文化節”、“蹦移音樂節”等校園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研究開發出各種類型食品,深受師生喜愛,并經長江商報等多家媒體宣傳報道。
構建的實踐教學體系與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強基礎、重實踐、求創新”[4]的人才培養模式相吻合,有效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