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怡婷,李蒙蒙,余 瓊,周 璇,華楊正晨,李慧蕓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生命科學與食品工程學院,陜西西安 710100)
自1997年至2018年的21年里,我國互聯網行業發展速度逐漸加快,尤其在近幾年期間,“互聯網+大數據”嶄露頭角,“互聯網+”作為近年來的一個新詞,而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一些學者展望了大數據,并覺著大數據必將會點燃第3次科技革命的新浪潮。從2009年開始,“大數據”隨著電子商務和云計算的發展而獲得長足進展,逐漸被大眾所知[1]。“互聯網+大數據”就是將大數據通過計算機的專業分析,給出更為合理的計算結果及方案。而通過“互聯網+大數據”這一技術來構建網絡平臺已成為互聯網行業的新產業,當生活中出現了“互聯網+大數據”,隨之興起的網絡平臺也憑借該項技術開發出了各種各樣的零售產品。由于我國農業發展一直存在著農產品滯銷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通過互聯網這一技術構建“互聯網+大數據”的陜農特產品網絡平臺,將陜西農特產品以網絡商品的形式售賣出去。
如今,陜西省大力主張發展農村網絡平臺的建設,鼓勵農民將自家農產品銷往各地。由于農民對互聯網的使用意識不斷加強,以及“互聯網+”概念的不斷滲入,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呈現出生產統一化、管理規范化、流通速度化的趨勢。中投參謀在《2016—2020年中國互聯網+農業財產深度調研及入股遠景瞻望報告》中提到,在“互聯網+”步伐規劃的鞭策下,農業互聯網將化作促進智能化籌算、增進農業生產銷售頻率的重要方式。所構建的網絡平臺就是通過嫁接互聯網,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有效減少行業中間環節,創建廉價高效的營銷入口,同時,可以使產品以透明化形式展現在消費者面前。農業互聯網可以用互聯網技術結合農業,沖破維度、空間界定,促成農特產品供求兩邊的直接對接,有助于推動農業完成獨特性出產與集約化出產相聯合,將買賣需求直接反饋給種植者,真真正正讓種植者了解“when is the best time to sow”。
大數據具有4V的特點: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價值)[2]。“互聯網+大數據”陜西農特產品平臺是運用產學研協同驅動的“高校—企業—農戶”的產業創新服務平臺,充分利用了互聯網思維和先進信息技術,同時提升了陜西區域主導產業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實力。
將所得到的結果進行大數據處理,進行分析得出各個農產品受大眾喜愛情況,并由此得出可靠的產品分析,以決定農戶的種植模式。運用“互聯網+”陜西農特產品銷售、“互聯網+”農產品加工技術服務、“互聯網+”陜西農特產品信息服務技術,建成了一個陜西農特產品銷售、信息服務平臺,成為連接消費者、農民、企業和科研部門的橋梁。
平臺將會調整生產鏈各個環節,經過整合化運行,將生產者和籌集者聯系起來,就像拼多多、網易考拉商城等平臺一樣,打破傳統生產單向線式的發展模式,依托其多樣性與食品生產體系快速引入壯大生產供應部隊;經過平臺高度控制規范,整合優化農產品生產及出產研發系統、質量檢測系統、終端試驗系統、營銷買賣系統,并統一創建商業品牌銷售策略,從而在整個生產鏈條中創設一種利潤共享體制。
平臺充分促成標準化分工的高頻率與一體化生產的質量實際能力相匹配,現有的農業財產化主體過度夸大與營銷鏈整合,忽視了對生產鏈的整合,在生產方面盲目尋求本錢少、低入股與正規化分工收益,該平臺避免出現此種現象。平臺讓種種利益聯接紐帶,使種植者和生產廠家的想法趨同,并在各個主體之間合理分配質量安全溢價(在較正常競爭條件下所確定的市場價格為高的那部分價格),所采用的平臺策略在獲得標準化分工高產率的同時,還能取得不一樣的品質擔保能力。
構建“互聯網+大數據”陜農特產品數據應用平臺,主要目的是解決農特產品的貯藏和滯銷問題,幫助農民將收獲的農產品賣出去;其次,平臺建立的專家庫子系統可以讓農戶了解關于農作物本身的性質,同時建立的農戶和供貨商的交流平臺也能促進農產品的銷量,平臺上的商品評論平臺子系統可以看到商品的銷售情況和反饋信息,網站的內容主要包括產品的相關信息,將產品的成分及藥用價值完全標出,并附加上該產品的禁用人群,將產品透明地呈現在用戶眼前;此外,根據陜西農特產品的特色及相關信息,在網頁上做出圖文并茂的效果,用一個簡短的小故事來概括所要介紹的農產品,制作一個與所要介紹農產品相關的LOGO,以便用戶更好地了解陜西特色農產品;之后,可讓在線客戶與在線專家之間進行對話,使客戶對網頁平臺所售產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使得產品更加信息化和現代化,并具有較大市場空間。
讓“互聯網+”技術應用到農業銷售鏈的各個環節,逐步提升傳統農業的營銷鏈,提高農產品產量和銷量,避免傳統農業種種短處。產業鏈大數據從4個方面(“4C”) 改變了傳統數據的運作方式,促進了數據價值的實現和產業鏈的內嵌式變革[3],農業產業鏈管理能高效確保食物根源本系[4]。“互聯網+大數據”陜西農特產品電子服務平臺的構建為陜西農特產品市場的空白進行了補充,進一步解決市場上農產品難賣出的問題。
平臺運營前期以陜西農特產品銷售作為重點,形成自己的平臺風格,提高點擊率,吸引消費者和農民、生產企業,實現客戶的積累;此階段要重視優化和維護平臺。“互聯網+農業”平臺的運營過程中,重點在于定期更新平臺所售產品信息、展開平臺的營銷策略及長久的網站維護。對于優化和維護平臺,專業化的服務,擴大平臺影響力,樹立商品品牌形象,采取多樣性、有條理的營銷戰略,通過適度的策略調整,樹立網頁平臺長期信譽。
陜西省擁有眾多富有特色的優質農特產品,蘋果、石榴、獼猴桃、富硒茶和陜北的優質小雜糧、大棗,以及陜南的林特產品、茶葉、中藥材等。但是,由于陜西省農村地區公共基礎建設設施較差,導致農村互聯網信息補充不夠及時,農產品的非標準性、易腐性、易損性、變質性、季節性、地域性、周期性等特殊性[5],使農戶也不能及時調整種植方式,所以經常會出現一些農產品售價過高或過低的現象,不僅使農產品難以賣出去,還會降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網站的信息更新有一定的規定時間,平臺將在每天的下午15:00—18:00和晚上19:00—21:00進行信息更新,選定在這2個時間段是因為網絡用戶的上網時間,這樣方便用戶瀏覽最新有關農產品的信息。例如,大部分上班族可以利用晚上的休息時間來瀏覽自己想要選購的農產品,所以選在晚上19:00—21:00進行信息更新可以給用戶帶來便利,將農產品的種植、采摘、成品的工藝過程完全呈現在商戶面前,推送信息主要是新農產品的各種營養成分,輔助推送新產品對中年、老年及少年孩童身體的益處所在,如每日三棗可以美容養顏等。同時通過錄制農產品從種植到加工成成品的小視頻,在進行信息推送時播放出來,讓用戶在網絡平臺上便如同身臨其境一般近距離觀看,更加體現出產品的綠色、無公害的特點。在平臺進行信息推送的同時,平臺每天會推送一篇文章,關于合理膳食,倡導購買產品的商戶進行合理的飲食結構,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狀況的膳食,以及如何根據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2018年給出的相關食物的每日允許攝入量進行選擇合適的食物,推送文章結尾會針對各個年齡階段的食用人群做出詳細合理的建議。
由于已構建的網絡平臺引進了專家庫這一子系統,推出專家在線解答用戶的疑惑,同時會自主上網的農戶也會在線來解答商戶關于農產品本身的一些問題。建立的網頁是供獨立商戶、廠家用戶和網頁專家答疑解惑農產品信息的平臺,包含農產品營養成分、食用方法分享、農產品信息介紹的相關圖文、小短片等[5]。在這里,可以獲得有關的農產品有益成分信息和相關品牌信息;如果專家不能及時解答,商戶可進入聊天室與客服進行反映,平臺會將此問題反饋到系統,系統會及時給出合理答復。因此,商戶可以了解到一切關于農產品的信息。在互動環節,平臺會增設有獎競猜環節,目的是帶動商戶的積極性,且獎品豐厚。例如,設置“食品中所包含的七大營養素分別是什么”類似的問題,不僅增加了客容量,反而也豐富了購買者有關食品營養學方面的知識。
將網站的瀏覽次數、平臺上各種商品的瀏覽次數、銷售量和用戶對于產品的好評及差評,通過數字的多少表現出來,將所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整合,匯聚到數據中心,數據中心是大數據園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大數據產業的重要基礎[6]。農產品物流供應鏈長環節多,每一步都會產生大量的數據[7]。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的處理,可得到系統的、全面的有關陜西農特產品的數據分析,詳細把握哪一類產品受大眾喜愛、哪一類產品銷量最低,以及它們各自所占百分比,通過對比分析,調整農產品的產業結構,將陜西農特產品銷往世界各地。
在“互聯網+”大數據存在背景下,我國農產品市場面臨著組織化難題、基礎建設難題、高效化難題、資金和統籌化問題等[8],在“互聯網+”趨勢下,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工業4.0結合[9]。構建“互聯網+大數據”陜西農特產品平臺雖然解決了智能化問題,其他問題還是存在的,平臺的構建可以延伸為解決陜西農特產品的“賣不出去”的問題,也可以幫助陜西各高校農村大學生解決自家農產品銷售問題,并且利于高校大學生找到一份合自己心意的兼職。“互聯網+”大數據網絡平臺針對不同數據進行分析,對不同數據需求的商戶,開放不同屬性的子系統[10],平臺開放這些功能,目的在于將陜西農特產品銷往各個地區,當然平臺上也將會引進大學生自銷自家農產品的模式,帶動陜西各個農特產品產區的發展。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的技術引入,推動陜西農特產品的生產,提高銷量,讓更多的關于農產品的平臺及電商出現,改善陜西農特產品的網絡營銷現狀,帶動陜西農特產品的推動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