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鳴,崔琳琳,周小理
(1.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香料香精技術與工程學院,上海 201418;2.上海商學院酒店管理學院,上海 200235)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聯合國經合組織對“創新”一詞的解釋為:“比發明創造更為深刻,即能體現經濟價值,包括潛在價值的發明創造才能稱為創新[1]。”我國目前對“創新”也尤為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參加全國人大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到,創新是解決經濟增長期間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根本。可見,“創新”不是口號,是要落實到實處的任務。
“創新”是培養創新型優秀人才的的核心,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5月的兩院院士大會上提出,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人事科技創新是關鍵的因素,要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2]。創新與創新人才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高等院校是培養創新人才的輸出搖籃,在全球經濟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培養具備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等創新素質的人才[3],適應國內外激烈的競爭,在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取得創新成果,為人類不斷認識和改造世界做出貢獻的人才,成為高校重要建設目標和重大課題。
20世紀30年代末期,陶行知先生就創造教育理論進行了探索和研究,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內教育學者相繼提出了培養創造型和創新型人才的理論,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人才培養特區,是1984年浙江大學創辦的工科混合班[4]。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正式頒布實施,提出要擴大和落實辦學的自主權,激勵了更多高校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同年,出版的《怎樣培養創造型人才》資料說明已經對創造型人才培養這一問題具有了深入研究。1998年12月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和2000年教育部啟動“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都將培養造就一批高水平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人才作為我國高教改革目標。隨后,2009年產生的“珠峰計劃”即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國內先后19所知名高校開展培養實驗,培養創新人才成為高校的任務及趨勢[4]。2010年5月,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強調,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5]。近幾年,培養創新人才仍然是我國文化、經濟、科技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國家的政策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大學進行教育改革。
由于社會經濟、科技的迅速發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加強人才培養特別是適應變化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高校要解決的問題,同時也是高校的任務。經歷了多年的教育改革,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大部分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教育觀念、教師隊伍建設、實踐條件建設等方面雖有諸多問題,但是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
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辦學理念、管理體系、學風和校風建設的綜合體現。營造“民主、自由、創新、進取”的校園文化氛圍,全面打造具有創新精神的高校育人環境,成為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學生的必要條件之一。通過校園文化熏陶,積極尋求多方的信息交流,不斷擴大視野,才能獲得創新的靈感。王秀麗[6]對4所理工類高校大學生的調研統計得出,35.71%的學生認為良好的創新校園文化的建立有利于創新思維、創新意識的培養。可見,高校把創新理念和意識融入育人環境是尤為重要的。學校通過積極培育具有創新特色的文化精神、開展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競賽、加強藝術、人文景觀建設,重視網絡文化環境,建設先進、齊全、開放性校內實訓環境,改進環境設施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方式,開展軟硬兼顧的改變,在育人環境中,賦予“創新”生命與使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以提升學生自我培養創新意識的能力[7]。
經過多年的教學改革與嘗試,越來越多的教育者認為大學教育不應以知識傳授為最終目標,僅有教師的灌輸,學生的復現,忽略主觀能動性、創新意識和思維,唯分數論、唯證書論等,高等教育便失去了真正意義。美國創新人才培養成果世界矚目,其教育目標為“全人”教育,其中培養具有思考、比較和分析等素質的學生值得我國借鑒[8]。
我國的創新型教育教學宗旨是要以服務社會為己任,創新精神成為必備素質之一,創新能力融入其生存能力之中,無論從事何種職業、崗位,從自然科學到人文藝術、從科研、技術人員到管理人員,創造出新的實用性的成果才是實施創新型教育的意義所在。在實施中,應繼承傳統教育的精華、去其糟粕,多方面進行改革,教育內涵應從“知識”轉變成“素質+能力+知識”、教育主體應從“教師”轉向“學生+教師”、教育模式應從“接受”轉為“改革+應用”、教育內容應從“單一學科”轉成“大類通識學科”等,形成注重傳授知識獲取途徑、注重個性培養和創新意識等的創新教育[9]。
目前,各國之間的較量是多方面綜合國力的競爭,其中經濟、軍事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科技的進步和文化教育的聯系密不可分,更離不開創新型人才的產出。從第3次科技革命在美國引發的產業結構調整的歷史中不難發現,具備廣博知識體系的人才方能應對國內外的競爭和挑戰。為適應社會的需求,培養模式的定位、人才培養方向、人才所具有的知識構建模式和綜合能力及素質都應以創新理念為主線,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加強多學科綜合運用,有利于創新思維培養的學科知識。
斯坦福大學校長約翰·亨利斯曾經說過,“斯坦福是一個可以理解DNA、掌握計算機原理、探索相對論、學習法語和中文、徜徉藝術世界的大學”;無獨有偶,以人文社會課程見長的哈佛大學,提倡本科生接受具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自然科學的教育。可見,美國一些高校創新人才教育設置的是寬口徑,強調通識教育,提倡文理交叉、均衡發展,建設交叉學科課程,以激發學生多角度觀察事物、解決問題[10]。
2000年以前,我國部分高校實施的教育多以專業教育為主,理和工、文和管理等交叉學科較多,理、工、文等融合教育較少,如工科高校專業對哲學、思維科學和創造學、藝術等人文教育相關課程設置較少,但是創新型人才需要哲學的理性思維、科學的認知方法和藝術的想象與聯想能力協同影響[11]。為了拓寬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完善知識和能力結構等方面,2000年以后,在國家的引導及教育部的推動下,多個高校打破專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學生通過多領域的攝入知識、洞察世界的發展,使專業內外的知識相互滲透、融會貫通,產生交叉學科的創新產物。同時,應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納入學生終身教育發展課程中,建立多層次的課程體系[12-13]。
教師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引導者、合作者、督促者和榜樣的角色[14],創新教育的推進首先需要有創新教育意識、創新教育能力、現身教育事業、駕馭討論型課堂能力等能力的教師[15],沒有合格的師資隊伍,培養目標就是空談。然而,目前大部分的高校教師面臨科研和教學的雙重壓力,在此情況下多數教師傾向于將精力用于撰寫論文和著作,阻礙了創新型教師團隊的發展。首先,高校的教師隊伍的建設應以培養創新人才為培養目標的學校定位為依據,制定相應的適合發展創新型教師的制度,以是否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等創新素質為考核依據,激勵教師轉變思想、改進教學方法;其次,應創建創新學術環境、建立“創新型”教研團隊、搭建創新教育育人平臺,增加教師溝通、學習渠道、擴大教師發展空間;再次,引進具有國際影響的學科領軍人才、社會各界企業家、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成功校友、創業典型人物等來校兼職或講座,同時,支持教師國內外高校、企業交流、掛職、培訓、訪學,拓寬視野,學習外國及國內優秀創新型企業、高校的經驗,提升教師自身素質;對于青年教師,在傳幫帶的基礎上重視其個性發展,在積累理論教學能力的基礎上加強實踐能力,在提升學術水平的基礎上注重師德培養[16]。
創新素質的形成應具備特定實踐環境、專業教師指導、專門實戰化訓練等要素,搭建從基礎實驗室到聯合實驗室,從實訓基地到科技工業園區的具有專業特色的創新基地,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學生在這種階段性的創新基地中,實驗由驗證性到設計性,由單一性到綜合性,由研究性到應用性,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潛力。增加學生和教師、行業優秀技能人才、國內外前沿技術接觸的機會,改變目前在大學生科技創新中大部分學生閉門造車,難以緊跟國際前沿的現象[17]。
“第二課堂”的設置是另外一種提升學生創新素質的教育方式,如社會實踐、各級競賽、社團活動、科研興趣小組等,劉夏[1]通過對不同地區3所高校287名大學生的調查得出,參加學科競賽、科研活動社團次數對創新素質如創新人格、創新精神、創新知識等有促進作用。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專業優勢,通過“第二課堂”主動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首先,在提高實操的能動性,自我的創新素質也得到了充分發揮;其次,從時間、內容和形式上,“第二課堂”彌補了課堂教學的局限,時間更靈活、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化;再次“第二課堂”打破了課內教學一對多的模式,導師可以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另外“第二課堂”有助于較快形成創新成果,并可再次建立學生對創新的自信心,延續創新行為,使創新鏈得到良性循環[18]。
培養創新人才是國家教育的重要目標,如何培養適應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是高校不斷探索的問題。從觀念層面,應轉變陳舊的教育思想,轉變教學主體角色;從內涵建設層面,應營造創新人才的培養氣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適應學生發展、邏輯合理、執行性強的課程體系,建設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教師隊伍,搭建創新平臺,為高等學校創新型素質教育提供必備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