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曉 王桂平 孟令輝
(衡水學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近幾年,我國城市化速度過快,各種城市問題層出不窮。因此,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給人類營造健康、舒適的生存環境,符合科學發展觀,對人類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黨中央指定了生態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其各項指標和指標參考值對生態宜居城市的建設方向和發展趨勢都具有引導作用。本文綜合考慮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從城市經濟、文化教育、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四個方面分析衡水市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不足與優勢,并依此對衡水市生態宜居城市建設給出相應建議。
1.1 經濟建設方面。主要以經濟實力、經濟結構、
經濟效益等內容作為評價衡水生態宜居的指標。
1.1.1 經濟實力方面。根據有效統計,2018年衡水已實現生產總值1 558.7億元,比上年增長6.9%,與往年相比基本實現經濟的穩步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約為200.5億元,增長了4.0%;第二產業增加值約為639.3億元,增長了4.9%;第三產業增加值約為718.9億元,增長了9.8%。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34 898元,比上年增長6.6%。經濟實力相對成熟。
1.1.2 經濟結構方面。衡水市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充分踐行供給側結構改革,努力調整經濟結構,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農業、文化、經濟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都是為了使得產品、服務滿足市場,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但以衡水市現有發展條件,不應操之過急,應當在前進中實現結構化改革的穩步發展。
1.1.3 經濟效益方面。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0.6億元,比上年增長9.3%。按銷售單位所在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64.7億元,增長9.3%,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25.9億元,增長9.0%。國際貿易也出現了顯著的增長,為建設生態宜居美麗衡水奠定了基礎。
1.2 文化教育方面。文化方面,衡水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鼻煙壺內畫、武強年畫、宮廷金魚、侯店毛筆等都具有豐富的地方文化特色,景州塔、后冢漢墓、寶云塔等是著名的文物遺址和人文景觀;董仲舒、馮太后、高適等是著名的文化名人。教育方面,衡水中學、武邑中學、冀州中學、衡水第二中學等中學都是全國中學教育的典范。衡水學院更是衡水本地人才培養的搖籃。這些寶貴地方文化資源和教育資源均為文化教育提供了深厚的基礎,也衍生出了穩定的文化結構。
經過多年的文化積淀,衡水文化成為了一個綜合的社會概念,它使衡水市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生活質量有所提高。
1.3 基礎設施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政府越來越重視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加大了財政投入,還增加了投融資力度。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城市通信設施不斷改善,能源設施顯著加強,城市承載能力有所提升,道路交通設施快速發展,這都有效地促進了城市的發展。
隨著城市的發展,衡水市已建成了環路和高架橋公路,大大減少了擁擠現象,城市實有道路面積有所增加,出租汽車和公共汽車的數量大增,橋梁和道路照明燈也得到很好的建設。2018年底衡水市實有道路面積2 212萬平方米,市內城市道路面積933萬平方米;在年末實有出租車汽車數量1 324輛,擁有公共交通車輛446輛,道路照明燈62 458盞。
1.4 生態環境方面。生態環境方面主要是從近幾年衡水市綠化水平、環境質量、污染治理三個方面進行分析,通過數據來評價該市的生態宜居水平。
目前,衡水市的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瓶頸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帶領下,衡水在藍天保衛戰中,已經實現全國空氣質量提升最快的目標;2019年衡水市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37%以上,在水污染防治方面,衡水市狠抓水污染防治,積極按照科學治理、精準治理的要求,對重污染河流、納污坑塘、入河排污口、城市黑臭水體等進行治理;衡水市還全面落實河長制,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創建了“九龍治水”的生態環境監管體制。2019年衡水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也為建設生態宜居美麗衡水提供了必備條件。
2.1 存在問題
2.1.1 經濟實力薄弱,居民素質較低。由于所處區位和發展的基礎較差,衡水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全省排名非常靠后,財政和居民收入略顯不足。同時,市政基礎配套設施略顯滯后,城市管理的水平有待提高,市民綜合素質偏低,人民幸福感指數有待提高。
2.1.2 生態環境脆弱,城市企業污染不斷加劇。盡管近兩年霧霾天氣的勢頭被壓制,但每年冬季的霧霾天氣仍然對衡水市人民造成很大影響,尤其對具有肺氣管疾病的人群影響更大。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中各種廢氣、生活污水、企業廢水廢渣、生活垃圾排放量日益增加,淡水資源日趨緊張。
2.2 對策
2.2.1 在經濟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繼續深入進行供給側改革,繼續調整經濟結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增加人民收入,平衡物價,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充分使人民獲得幸福感、滿足感。完善文化管理體系,打造特色文化產業集群,以打造一個精品特色文化產業帶動其他文化產業的發展。加強文化產業的統籌安排和長遠規劃,明確產業布局和重點發展的文化產業。政府應給予文化產業一定的政策、資金及人力的支持。
2.2.2 加強環境污染治理,著力改善生態環境。藍天碧水是生態宜居城市的重要標志,環境質量是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標,嚴格控制和治理城市環境污染源是改善本市環境質量的根本,創建生態宜居的美麗湖城需要我們減少城市污染,農業、工業、交通、生活污染,因此,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工廠必須做到達標排放,各種生活垃圾必須經處理后安全送出城市,對于那些污染嚴重、治理無效的企業要采取強硬手段強制其執行。同時,各企業單位要大力推廣節能減排工作,大力宣傳和引導低碳生活方式和理念。
2.2.3 做好城市自然環境的保護,搞好城市生態環境規劃。衡水市由滏陽河、衡水湖和城區組成了統一的濕地生態系統,市民的美好獲得感得益于周圍美麗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因此,自然環境保護勢在必行,務必加強衡水湖濕地保護中心、滏陽河及周圍河流中水、土地、森林等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保護,促進各類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著重強化滏陽河保護工作,治理前進大街河道、北外環河道及其他小河流域水道,提高河道水體質量,全面改善水環境,造福周圍居民。衡水市要充分利用良好的內部水環境,組織防護綠地與景觀綠帶,形成“湖—河—城區”一體的生態宜居城市模式,打造高品位、城水相依的生態園湖城。
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是全市從領導到民眾共同參與才能實現的一個目標,同時也是一個困難而復雜的工程。目前來說,雖然衡水市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條件,但是在已有條件的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和完善宜居城市的建設水平,全市人民齊上陣,共同加入到生態宜居城市的建設中來,共同打造環境優美、綠色濃郁、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美麗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