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鑫
(靈壽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河北 靈壽 050500)
草地貪夜蛾屬鱗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屬,1797年在美國首次被發現,廣泛分布于美洲大陸,是當地重要的農業害蟲,對玉米為害尤為嚴重,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預警的重大遷飛性害蟲之一。2016年1月西非的尼日利亞等地首次發現,推測是由商貿貨運由美洲大陸帶至非洲,2017年在非洲多個國家暴發為害,2018年1月蔓延到撒哈拉以南44個國家。2018年7月傳入印度,隨后侵入也門、斯里蘭卡、孟加拉、緬甸、泰國、老撾、越南等亞洲國家,今年1月侵入我國云南。半年時間已蔓延到我國華南、西南、江南、長江中下游、黃淮19個省(區)1 000多個縣,與河北省相鄰的河南、山東也已發現。
一是危害大。草地貪夜蛾是雜食性害蟲,其寄主植物廣泛,包括玉米、高粱、甘蔗、谷子、大麥、小麥、水稻、蕎麥、棉花、燕麥、花生、大豆、豌豆、黑麥草、甜菜、蘇丹草、煙草、番茄、洋蔥等75科353種植物。最易為害玉米、水稻、小麥、大麥、高粱、粟、甘蔗、黑麥草和蘇丹草等雜草。一般發生田減產可達40%以上,甚至絕收。二是傳播范圍廣。成蟲可在幾百米的高空中借助風力進行遠距離定向遷飛,每晚可飛行100 km;成蟲通常在產卵前可遷飛500 km;如果風向風速適宜,遷飛距離會更長,成蟲在30 h內可從美國密西西比州遷飛到加拿大南部,長達1 600 km距離。三是繁殖力強。在適宜的區域,可周年繁殖,1年可發生多代。適宜發育溫度為11℃~30℃,在28℃條件下,30 d左右即可完成一個世代。成蟲壽命可達14~21 d,在這段時間內,雌成蟲可以多次交配產卵,一生可產卵900~1 000粒,最高可達2 000粒。四是特別難防。草地貪夜蛾寄主多,避難場所多,不僅具有抗藥性,還缺乏天敵,給防治帶來很大難度。
要強化體系建設,增加網點、增派監測人員、裝配設備,廣泛發動農民群眾積極參與,做到縣不漏鄉、鄉不漏村、村不漏田,嚴密監測,準確預警。
2.1 構建監測框架。應對草地貪夜蛾這一突發性生物災害,必須依托覆蓋面廣、監測功能完善的一套監測體系。按照“點線面”結合的思路,構建“一線拱衛、基點支撐、全域覆蓋”的立體實時監測防控網。通過配備監測設備、信息傳輸設備、蟲情調查交通工具,培訓技術骨干,形成高密度監測網。
2.2 提升監測能力。一是充實監測人員。充分發揮省市縣三級農業農村部門的組織體系,配足植保技術人員;充實基層監測網點,形成與草地貪夜蛾等突發外來有害生物挑戰相匹配的全覆蓋應急監測體系。同時,廣泛發動農民群眾參與蟲情調查和監測防控。二是配齊監測設備。要合理配備高空測報燈、病蟲測報燈、草地貪夜蛾的性誘等設備進行蟲情監測,培訓固定專人檢查與上報,爭取及時發現草地貪夜蛾入侵的第一蟲態——成蟲。
2.3 提高監測水平。一是擴大監測范圍。對玉米、高粱、谷子等易受害作物重點監測,在測報工具監測成蟲的基礎上,對幼蟲發生開展拉網式排查,準確掌握發生動態,實現蟲情監測全覆蓋,做到監測無盲區。二是加大監測頻度。監測人員要每天檢查一次測報燈,保證及時發現成蟲。三是實行聯合監測。應對跨區域、遷飛性害蟲,要加快構建上下聯動、區域協調、聯合監測的工作機制,形成監測合力。區域間要密切配合,特別是毗鄰地區要開展聯合監測、聯防聯控,防止漏查漏治。
2.4 嚴格蟲情確認和信息報告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一旦發現疑似草地貪夜蛾,應當及時向當地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或所屬植保植檢機構報告,植保機構接到報告后,應當及時調查核實或送檢,并做好記錄備查。對首次發生的地區,應當及時報上級植保植檢機構組織專家確認,及時準確報告草地貪夜蛾發生情況。要加強應急值守,建立蟲情報告值班制度,向全社會公布值守電話。植保植檢機構要組織技術專家組成員定期會商,根據各地蟲情數據進行風險隱患分析,研究制定下步監測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