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曙光
(河北省易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易縣 074200)
尿素施入土壤后,先以分子狀態存在于土壤溶液里,雖然可以以分子狀態進入植物體內,但數量很少。尿素只有在土壤微生物分泌的脲酶作用下轉化成氨態氮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然而氨態氮在堿性條件下大部分氮素會變成氨氣揮發掉,這樣就會造成氮素的損失。所以尿素不能與石灰、草木灰、鈣鎂磷肥等堿性肥混施,否則會加速尿素的氮素揮發損失[1]。因此,應錯開與堿性肥料混合施用的時間,一般在夏秋季節,尿素與堿性肥料錯開3~4 d施用,冬春季應錯開7~8 d。
采用溝施或穴施,施用深度10 cm左右,施后馬上覆土。因尿素施入土壤后,經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會水解成碳酸氫銨,然后分解出氨氣而揮發。深施不僅可以控制尿素的水解速度,使其能均勻地釋放出氮素營養,而且可以防止氮的揮發損失。氮肥深施后肥效穩長,后勁足,有利于根系發育、下扎,擴大營養面積,提高產量;但是見效慢,比表施遲3~5 d,因此,應配合面肥或種肥使用。
尿素施入土壤后,需轉化成碳酸氫銨后才能被作物大量吸收利用,所以肥效較慢,一般要提前4~6 d施用。尿素的轉化速度受土壤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在肥沃土壤中比貧瘠土壤轉化快;石灰性土壤比酸性土壤轉化快;高溫比低溫轉化快。10℃時需7~10 d全部轉化,20℃時需4~5 d轉化,30℃時2 d即全部轉化[2]。尿素宜在早晨或傍晚施用,不要在正中午施用,否則尿素水解成的碳銨分解成氨氣后會傷害作物葉面,造成肥害。所以,尿素追施時間應根據作物需要及環境條件適當施用。
尿素在轉化為碳酸銨之前,土壤對其吸附力很低,若在大雨前施用或施后立即澆水,尿素就會隨水流失或滲入土壤深層,不能或很少被作物吸收利用,一般夏秋季節應在施后2~3 d才能澆水,冬春季節應在施后7~8 d澆水。如果尿素在水澆地上作追肥,可撒施后立即澆水,使肥料處在濕潤的土層中,以利于尿素的轉化;如果在水田施用,應在灌水前施用,最好深施,施后不要急于灌水,3~5 d后再灌水,提高肥料的利用率[3]。
尿素宜作基肥或追肥,在土壤中連年施用不殘留副成分,也無不良影響,但不宜作種肥。因為尿素在生產造粒過程中,溫度過高就會產生少量縮二脲,對作物生長有抑制作用。當縮二脲含量超過1%時就不能做種肥苗肥,我國規定肥料用尿素縮二脲含量不應大于0.5%。如果與種子直接接觸會破壞蛋白質結構,使蛋白質變性,影響到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4]。如果當作種肥施用,必須要在足墑的條件下,且與種子隔離,嚴格控制每畝用量不超過5 kg,且摻細土混勻,撒在種子下面2~3 cm,確保種子發芽,順利出苗,幼苗正常生長。
由于尿素含氮量高達44%~46%,是固體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肥料,施用量不宜過大,以免造成肥害。尿素作根外追肥時噴施濃度一般為0.2%~2%,常用l%。禾谷類作物噴施濃度1.5%~2%,蔬菜和瓜果類噴施濃度0.5%~1%,果樹噴施濃度0.5%。
長期單一使用一種肥料,會造成土壤板結,嚴重影響作物產量。因此應該不同肥料配合施用,以滿足植物生長的各種元素需求。氮肥與磷肥配合施用,可提高兩種肥料的利用率。尤其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作物產量的不斷增加,搞好氮磷等肥料的配合施用將更為重要。尿素與有機肥料配合施用,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和生物性質,取長補短,互相促進,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從而提高肥料利用率和經濟效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