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潔 包利榮 張 未
浙江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中醫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醫藥研究生醫德教育中開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有助于增強中醫藥研究生的職業認同感及其職業道德。優秀傳統文化中,以儒家的思想影響最為深遠,而歷史上以儒學修養為基礎,又精研醫術者,我們稱之為“儒醫”。儒家思想中的價值觀是促進中醫職業選擇的動機來源,是醫德中“仁愛”的源泉,其中有許多關于君子人格、品德修養的相關論述,可作為中醫藥院校研究生醫德教育的重要參考。
價值觀作為職業選擇的基礎,是職業道德的保障。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曰“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正是受到儒家忠孝思想的影響。《禮記·大傳》曰“服術有六:一曰親親,二曰尊尊”鄭玄注云:“親親父母為首,尊尊君為首。”結合儒家有關文獻的注解,我們能夠更加深入理解張仲景所言之“君親”的內涵:君不僅僅指君主,親亦不僅僅指父母?!睹献印けM心上》:“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東漢趙岐注:“先親其親戚,然后仁民;仁民然后愛物。用恩之次也?!惫识麽t生的職業動機是先照顧好身邊的親人,再惠及更多不認識的陌生人。
在職業選擇上,范仲淹的“不為良相,愿為良醫”更是讓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堅定地踏上學醫之路。體現了子貢所言“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的儒家所追求的圣賢境界的人生價值選擇?!扒掖笳煞蛑趯W也,固欲遇神圣之君,得行其道。思天下匹夫匹婦有不被其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醫。果能為良醫也,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民之厄,中以保身長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醫,則未之有也。”(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詳細描述了自己想“救人利他”的心,并再次強調了與張仲景相似的職業動機。在中醫藥研究生的醫德教育中,適時引導學生們談談自己學醫的動機,并將古人的價值觀作為參考,使得學生們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選擇,是保障其職業道德的基石。也是提醒其用正確的價值觀指引其醫德的可行教育方法。
《論語》中關于仁的論述頗多,如“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這些關于“仁”的論述,都可供中醫藥研究生體悟從大處發“仁愛”之心,從小處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孟子·公孫丑章句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笔钦J為道德產生于道德情感,若醫學生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并在職業生涯中強化自己的道德情感,那么自然能做一個有高尚醫德的醫生?!袄衔崂弦约叭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運用在醫生的職業道德中即孫思邈所言的“皆如至親之想”,將病人視為自己最親的人一樣,去治療、去安慰,是醫者施行“仁愛”最直接的方式,也最能讓病人感到安全與信任。
儒家關于君子的人格、個人品德修養的論述是一個醫生在個人品德修養中的不懈追求,如“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和而不同”等等?!熬印笔侨寮宜枷胫忻枋龅囊环N理想人格,其品德高尚,忠信、仁愛,不遷怒、不貳過,不結黨、不營私,有著崇高的理想與追求。研究生醫德教育中理應融入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所描述的個人品德。職業道德是個人的品德修養的組成部分,個人品德猶如一個人的背景顏色,個人品德顏色純正,職業道德也不會有雜色;個人品德修養高,職業道德也會如水漲船高。儒家思想的可貴之處是不僅僅描述理想的人格與高尚的品德,并對人性進行深入的分析,乃至指明實際可操作的步驟來達成這樣理想的人格與高尚的品德。故而深入挖掘與研究儒家思想,在中醫研究生醫德教育中有重要意義,也是培養新時代的“新儒醫”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