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琳 應鴻鶯 陳玫含 陳海濤
浙江省麗水市中醫院 浙江 麗水 323000
筆者使用董氏奇穴結合腹針“引氣歸元”針法干預子宮腺肌病痛經30例,治療效果滿意,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7年9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在本院門診及住院確診的子宮腺肌病痛經患者60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0例,年齡21~40歲,平均31.0±5.0歲;病程0.5~10年,平均4.6±3.0年。觀察組30例,年齡20~39歲,平均31.6±4.8歲;病程0.5~10年,平均4.5±3.2年。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一定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參照“十三五”規劃教材第9版《婦產科學》及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子宮內膜異位癥協作組制定的“2015年子宮內膜異位證的診治指南”中的相關內容修訂:①痛經:繼發性痛經進行性加重,經前1周持續至月經結束的周期性下腹正中疼痛;②婦檢提示子宮呈均勻性增大,質硬壓痛,呈球形,雙附件無異常;③超聲或影像學檢查提示子宮腺肌病,血清CA125水平可升高。中醫診斷依據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醫婦科學》中的診斷標準并辨證屬氣滯血瘀型。
2.1 對照組:在經期前1周開始口服元胡止痛膠囊,2粒/次,3次/天,連續7天后停藥。治療3個月經周期。
2.2 觀察組:口服藥物同對照組,同時配合采用董氏奇穴結合腹針治療,取穴選引氣歸元取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中極,選用0.25mm×40mm針灸針;氣機升降取穴(右門金、右水曲、左火主、左木留、右大叉)、婦科、還巢穴,選用0.18mm×25mm針灸針。穴位采取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30min,于經期前1周進行,每天1次,連續7天,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
3.1 療效評價標準:參照2018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的《證候類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技術指導原則》。①中醫證候療效。顯效:經期、月經量均正常,無痛;有效:疼痛緩解,月經恢復正常;無效:以上癥狀、體征無變化或加重。②痛經癥狀及痛經程度積分。對痛經癥狀積分評估:總分16分,得分越高,表明痛經癥狀越嚴重;對痛經程度進行評估:總分10分,得分越高,表明痛經癥狀越嚴重。
3.2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3.3 兩組痛經癥狀及痛經程度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痛經癥狀及程度積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痛經癥狀及程度積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例數30 30痛經癥狀積分治療前10.8±2.2 11.0±2.2治療后6.2±2.0 4.5±2.6*痛經程度積分治療前5.8±1.3 5.7±1.4治療后3.5±1.3 2.4±1.9*
子宮腺肌病可屬于中醫學“痛經”“癥瘕”范疇。本病基本病機乃胞宮、沖任氣血不和,經血失調不暢,關鍵在于瘀。筆者根據子宮腺肌病痛經的基本病機,提出以注重標本兼治、調理氣血為主,董氏奇穴“氣機升降”重在調氣為標,腹針療法“引氣歸元”重在調血為本,引導氣血直達沖任胞宮。董氏奇穴(取穴右門金、右水曲、左火主、左木留、右大叉)及婦科、還巢穴,董氏奇穴創穴原理和道家醫學原理是其選穴依據,火主、門金、木留、水曲分屬于臟腑經絡系統,通過調整六氣圓運動,肝左升肺右降,影響中土脾胃升降,氣機與外界自然大氣相通,能量釋放順應四時,天人相應,臟腑安和,命曰平人。配合大叉穴有導氣通滯、溫陽固本的功效。婦科、還巢穴是治療婦科疾患子宮腺肌病痛經的必備選穴,二者依據全息及臟腑別通理論。腹針選取由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組成的引氣歸元針法。腹部任脈與督脈相表里,調節全身陰陽脈氣,陰陽勻平,氣血運行則四通八達。因此董氏奇穴結合腹針“引氣歸元”針法諸穴合用,陰平陽秘、萬物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