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平 閆 杰
(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基礎部 江蘇 常州 213147)
京杭大運河途經4省2直轄市,貫通5大水系,全長約1 797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與長城、坎兒井并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京杭大運河在常州穿城而過,是常州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古老的運河滋養了常州這座城市,常州人文資源豐富,名勝古跡眾多。從運河與城市兩者的地理位置關系上看,常州這座城市依河而建,因河而興。大運河常州段西起鎮江丹陽界,經奔牛鎮區、鐘樓新城、老城段、鳳凰新城、戚墅堰老街、橫林鎮區等,東接無錫洛社界,單線全長46公里。常州與大運河獨特的關系特點形成了它特色鮮明的運河體育文化。
從大處講,運河體育文化泛指與運河有關的體育文化,是人們長期受運河文化影響逐步孕育形成的具有大運河特性的體育文化形態[1]。從小處講,運河體育文化泛指體現運河精神的體育文化形態。對大運河體育文化屬性進行界定,它是運河文化與體育文化兩個并存的文化體系,在文化共性的作用下,以人的社會文化需求為導向,兩者碰撞、交融的過程中形成的,本質上是不同文化的重構與選擇。
2014年6月,京杭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極大推動了大運河的深入開發。目前,大運河是常州現有的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常州市政府十分重視對它的保護與開發。在此之前,常州市政府已經開始著手大運河的保護開發工作。2003年,大運河常州段改線工程作為江蘇省航道“省市共建、拼盤投資”模式的試點項目,總投資約31.5億元,改線段全長26.086公里,按三級航道標準實施,共需開挖土方1 800萬立方米,新建和改建橋梁11座。此后,常州市規劃設計院聯手東南大學專家,對大運河進行了概念性的規劃設計,規劃設計旨在重構三大空間,打造3種形象。一是突出大運河的公共屬性,設計群眾共享的公共活動空間,為城市發展注入活力;二是體現城市建設的魅力,使歷史與現代在運河兩岸交融,彼此映襯,成為展現城市形象的重要空間;三是融入生態理念,結合綠色城市建設,使運河水系與城市綠地相銜接,成為群眾休閑養生、體育健身的綠色空間[2]。
2014~2015年,常州市已經完成了大運河北岸(懷德橋—南港)全長4.5公里的保護和環境整治提升。2015年常州市又加速了大運河南岸的保護與整治。到目前為止,常州大運河規劃開發的5個功能段落已經初見成效。“西門水驛”是五星大橋到中吳大橋段,“枕河街市”是中吳大橋到懷德橋段,“魅力宜居”是懷德橋到同安橋段,“文昌鼎盛”是同安橋到朝陽橋段,“源遠流長”是從朝陽橋到白家橋段。
當前,常州大運河保護開發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果。在2018年常州“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走大運”市民毅行活動中,對3 000名參與者進行了隨機采訪,得出的結論是開發后的大運河已經成為市民懷舊的路線、健康的路線和尋訪的路線。
新時代,常州大運河的開發工作值得肯定,十幾年的保護與開發,涌現出了不少極具社會效益的開發理念,可以稱得上是大運河保護開發的“常州經驗”。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整體開發理念上,一是常州大運河開發的基本理念展示的是運河歷史和常州城市文化。運河開發的一個重要脈絡,即運河是一條線,文化是一顆顆“珍珠”,所謂的大運河開發保護,就是用運河將這些“珍珠”串成一串串美麗的“項鏈”。二是早期的市區河道去航運功能定位,消除了河道的聲音污染,還城市以安靜與祥和。
運河功能界定理念上,一是運河功能段落劃分,開發目標清晰。運河由西向東劃分為5個段落,過驛站,游街市,為宜居,懷文昌鼎盛,寄予常州大運河文化源遠流長;二是運河相關道路橋、梁改造,重傳統又重通行。既保持橋梁古樸的外形,濃郁的江南水鄉風情,與運河整體風貌相一致,又有效連接運河南北兩岸的公園綠地、歷史人文、休閑景點等資源,形成有效的慢行環線。
運河沿岸路徑建設上,主打綠色城市理念,移步換景,一季一景。大運河兩側沿河慢行系統的建設,采用貫通步道、舊石板鋪裝、保留現狀大樹、整修欄桿等措施,形成長達約20公里的濱水綠色慢道,已經成為市民晨練的最佳去處。
運河古跡的修復上,按照修舊如故的原則進行修補。“以保護運河、感悟文化脈絡為目標,最大程度本體保護,最小程度建設干擾,最佳古運風貌協調”是常州運河古跡修復工作的基本理念[3]。
常州大運河穿越主城,與城相依,與常州市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運河兩岸不僅是人們工作生活的地方,也是人們進行體育活動的重要場所。近年來,隨著常州市政府加快對大運河的開發,沿岸體育基礎設施要素不斷增多,市民體育文化活動空間得到逐步拓寬,與之相應,大運河體育文化生態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大運河沿線的驛站、驛亭,結合大面積開敞空間、現有建筑設置而成,是游客觀光的好去處。紅梅公園、東坡公園、蘆墅公園三處大型公園及桃園綠地,四處濱水綠化帶,是游客密集的風景路沿線,也是常州市民運動健身的重要場地。在這些基礎之上,大運河沿線城區段設80多處自行車租賃點,又使得運河沿線成為騎行游覽的絕佳路段[4]。
經過保護開發后的常州大運河沿線,運動氣息濃郁,不僅極大地改變了部分市民的體育運動方式,還使得市民的體育內容有所豐富。對常州大運河體育文化進行系統梳理,對不同的體育文化形態進行歸類,常州大運河體育文化呈現出了兩種不同的類型。一是健身娛樂型體育文化,如懷德橋經桃園綠地至東坡公園段約4.5公里長的濱河慢行系統可以供市民徒步、慢跑、自行車騎行,為周邊數十萬居民營造了近7萬平方米的綠色體育空間。同時,對南運河馬公橋到藏書橋段沿線的景觀進行改造提升,建成了1.2公里的宜人濱水生態慢行步道,惠及了新華苑、上書房、花園新村等多個小區數萬市民。二是旅游觀光型體育文化,如西瀛里、同濟橋、陶家村、篦箕巷、三堡街、民豐窯、運河五號、東坡公園、大成三廠、白家祠堂等地方,既是常州大運河的節點,又展現出了運河文化的特色與亮點,成為各地游客游覽大運河的首選之地。